“雷達哨兵”守護北疆綠水青山

內蒙古礦產資源豐富,露天礦區現場地質環境複雜,在應急搶險救援最前線,如果有先進的邊坡監測技術支持,那將對礦山安全發揮重要作用。而在露天煤礦安全監測領域,內蒙古已形成技術和裝備優勢,內蒙古工業大學雷達科研技術團隊自主研發的全方位微變監測雷達正守護着北疆礦山的安全。

在自治區雷達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內蒙古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黃平平教授正帶領團隊進行新型三維微變監測雷達的關鍵技術攻堅。

“與二維微變監測雷達相比,迭代升級的三維微變監測雷達能夠提供更爲準確的信息,將及時、精準監測到發生形變的具體位置。”黃平平說。未來,高陡邊坡露天礦山的安全監測將會有更精準、更高效的雷達監測裝備。

堅持自主創新,黃平平團隊研發的地基微變監測雷達技術實現轉化,並應用於國內28個省份的露天礦山與地質災害監測等領域。這樣的一份成績單,凝結着他們的心血。

科學研究上天入地,哪裡有課題,哪裡就有科研工作者的奮鬥身影。內蒙古地質環境複雜,在礦山滑坡、草原植被、黃河凌汛、森林防護、邊境巡查、荒漠化檢測等多領域,基於雷達遙感技術,黃平平團隊開展了大量工作,讓“雷達哨兵”大展身手,更加智慧地守護內蒙古的綠水青山。

2010年9月,黃平平從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後,來到內蒙古工業大學擔任教職工作。面向自治區礦山安全的重大需求並結合個人興趣,他將研究聚焦在“微變監測雷達”研發上。“通過調研發現,自治區礦山安全監測潛在需求巨大,而我所學的雷達技術在這方面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但其中有待於解決的技術問題也很多。”黃平平說。

不斷探新路、攀高峰,不斷拓展科學邊界。黃平平帶領團隊在雷達成像新方法新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合成孔徑雷達(SAR)草原定量遙感理論與方法、地基弧形合成孔徑微變監測成像新體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團隊研製的地基微變監測技術也從早期的60°到90°直線掃描,發展到弧形孔徑圓周掃描新體制,逐漸走到國際先進水平。

“不能閉門造車,要走出實驗室,到各種應用場景中去做科研、做有實際價值的科研,研究成果一定要經得起現場各種複雜環境檢驗。”黃平平說。

在垂直結構等較爲極端的應用場景中,雷達回波同時返回,區分更爲困難。爲攻克這一難關,黃平平帶領團隊前往礦山、具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山體結構等不同地形場景進行野外實地實驗,逐步提升並完善雷達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高精度測量能力。

2017年,團隊完成成果轉化,創建了自治區第一家雷達高技術裝備研發與生產企業。如今,在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支撐下,系列產品暢銷國內外,實現年產值近億元。團隊還多次參與了國家重大應急救援工作,爲築牢國家安全防線作出有力貢獻。

在科研與教學實踐中,黃平平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統一,要做好教學也要精深科研。他認爲科研工作既是創造新知識的必然途徑,也是展示和檢驗教師與學生知識積累、技能才華、磨鍊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徑,與教學工作相輔相成。雖科研工作繁忙,但他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將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努力提升培養質量,爲自治區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十餘年來,團隊匯聚起多名來自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和院所的優秀高層次人才,在“紮根北疆、科技報國”思想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茁壯成長、發光發熱。團隊先後入選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創業團隊、全國“工人先鋒號”和“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黃平平先後入選教育部高層次人才計劃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自治區“草原英才”領軍人才等人才工程,並獲評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多項榮譽稱號。他和團隊共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自治區重大專項和其他各類項目等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60餘項,完成百萬級科技成果轉化2項,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3項、國防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當前,內蒙古正深入實施科技“突圍”工程,培育新產業新賽道,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面向未來,團隊積極對標內蒙古生態建設重大需求,找準4個科技“突圍”發力的點位,進行技術精準攻關。

“有國家和地區戰略指引,我們紮根地方助力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更堅定了。”黃平平說。

創新作筆,大地爲卷。接下來,團隊將在國家和自治區相關項目支持下,聯合國內科研院所和高校,着力破解井工礦形變測量、草原植被結構和植被下土壤信息定量提取等“卡脖子”技術難題,爲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作出積極貢獻。(記者 白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