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生說故事

「金華街刑務所官舍羣」爲原臺北刑務所相關建築之一,透過修復再利用化身爲「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圖爲樹屋浴場。(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臺北市爲全國文化資產數量居冠的城市,爲了讓更多民衆瞭解老房子的魅力,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下稱文化局)推出老房子文化運動媒合平臺引進民間資源,以公私合作方式,讓臺北市的老房子重獲新生,也使得臺北的歷史故事藉由這些重生的老房子展開新篇章,近日有5處重生的老房子展開了新章節,邀民衆一起閱讀它們的新故事。

走進大稻埕歷史建築 體驗清末日治到近代雋永物語

大稻埕的「迪化街一段155號」歷史建築,是一間閩南傳統風格的街屋,一坎二落二過水的建築結構、瓦片覆蓋的斜屋頂,以及精雕細琢的樓梯扶手,橫跨清代、日治及近期不同階段的增建形式,反映大稻埕地區的歷史樣貌,經過營運團隊修復,目前爲羣衆集資品牌的營運新創空間「貝殼好室」,集結超過50個透過羣衆集資誕生的品牌,除了展示多元的創新商品,還可以在此體驗各樣新奇的課程活動和輕食餐飲。

同樣坐落大稻埕的「迪化街1段329號店屋」,爲紅磚式洋樓建築歷史建築,其前身爲「益興碾米工廠」,現在由大稻埕米行後代與文化局一同傾注心力,將乘載米行歷史故事的空間重新修復,內部保有初建原貌,成爲推廣米食文化的餐廳「稻舍」,店內除陳列早期米鬥、碾米機等米行使用的器物外,也規畫稻米文化和米行歷史的文化策展,並透過米食餐飲文化體驗,讓民衆回憶起過往碾米工廠的歷史故事。

穿過原刑務所時光長廊 踏入全齡體驗生活園區

「金華街刑務所官舍羣」爲1905年建成的原臺北刑務所相關建築之一,原臺北刑務所是日本政府在臺北城外第一項大型公共建設,最初爲日治時期建立的現代化監獄,國民政府接管後作爲臺北監獄續用,承載了臺灣獄政重要歷史與生活印記脈絡,戰後發展成司法系統職務宿舍。

坐落大稻埕的「迪化街1段329號店屋」,將乘載米行歷史故事的空間重新修復,成爲推廣米食文化的餐廳「稻舍」。(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2013年官舍羣經臺北市政府登錄爲歷史建築,透過修復再利用,今日化身爲「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成爲集多項服務於一身的全齡共樂生活園區,營運團隊參考日本社區共生經典範例「佛子園」,在園區中設置社區保健室,作爲醫療院所與社區家庭的中介,並引進養生體驗、餐飲文化及親子友善等多元品牌服務,讓市民參觀文化資產之餘,也可體驗不同文化活動。

訴說新故事的百年祖厝 傾聽藝文與食農心田居

位於北投區福星公園「北投賴氏祖厝」,此地舊稱軟橋,該建築約建於1915年,建物爲紅磚造一層樓,屋頂爲兩批水斜屋頂,正門入口有凹壽設計,及疊澀出檐,並有傳統式磚百葉,周圍有古井、龍眼樹,形成完整歷史意象,建築經歷開發徵收,由文化局保留下來,透過公私協力進行後續修復及活化再利用,是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計劃中目前唯一的閩式磚造建築。

營運團隊創立「心田居」文創品牌,規畫藝文展演、文創市集、輕食餐飲、繪畫手作以及食農教育空間,讓民衆穿梭於歷史與藝文中,而得到身心靈療愈;期望藉由結合臺灣文創與藝術,賦予歷史建築新生、重生與再生的機會,並展現社會教育功能。

見證戰後歷史日治招待所

化身草山微型聚落

陽明山上的「草山行館」,原爲日治時期臺灣糖業株式會社之招待所,1949年前總統蔣中正來臺後以此爲臨時官邸,周邊5小棟建築則做爲官員或隨扈居所,後因官邸移往士林官邸,而將此改爲「夏季避暑行館」,過往前總統蔣中正曾於此接待許多國內外貴賓,無形中見證臺灣戰後發展歷史,而其建築具有中日兼併的風格,也代表着時代的特色與歲月的印痕。

營運團隊以「主題園區」的概念出發,透過歷史場域的延續、藝文展覽的辦理、文化創意的延伸以及在地資源的串聯,將草山行館形塑爲一座以生活藝術爲核心的微型聚落,依6棟建物場域的主題屬性爲核心,推出茶席體驗、親子共讀、藝術課程、農夫市集等多元文化遊程,讓民衆來到草山,品文化、享生活、嘗美食。

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計劃」實施迄今邁入第9年,歷經公告、媒合、計劃審查、修復,目前已有22處老房子因民間熱忱投入,得以重生並對外開放,展開建物歷史的新篇章之餘,也豐富了臺北市的文化魅力,文化局將持續推動計劃及推出相關標的,尋求專業優秀團隊,透過公私協力再現老房子風華,展開歷史文化新據點,更多臺北老房子文化運動及臺北藝文活動可上文化局臉書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taipeidesign 查詢。

位於北投區福星公園「北投賴氏祖厝」,有傳統式磚百葉,周圍有古井、龍眼樹,形成完整歷史意象。(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