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愛你就「給多一點」 科技部彈性薪資揭「人性」
記者盧映慈/綜合報導科技部日前宣佈廢止「專任助理」的學歷敘薪標準,迴歸專業能力的市場機制,雖然獲得一片「學歷不再看人低」的叫好聲,但也有人擔心沒了標準,反而會變成老闆「壓低薪資的藉口」。除了社民黨召集人範雲表示抗議之外,臺大公衛系教授季瑋珠也認爲,這反而是「打擊研究熱忱」。在批踢踢的工作版、或是一般的求職網上搜尋,各大學、研究機構按照「科技部敘薪標準」的專任助理工作爲數不少,學士級第一年薪資爲31520元,碩士級則爲36650元,比平均起薪高大約3千元左右;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訂定下限,研究人員的薪資很有可能會迴歸「基本薪」,更容易落入科技部長陳良基所說「臺灣薪資虧對研究人才」的套路中。
陳良基認爲,臺灣歷年來走「學歷至上」路線,只要學歷相同,無論是行政缺或是研究專業缺「薪資都一樣」,但執行業務內容不同、需要能力也不同,造成實作能力強的人必須去「洗學歷」,非常不公平;如果按照實際貢獻績效、分門別類來給薪,不只留給研究計劃主持人更多運用經費的彈性,也能真正反映助理的能力,刺激精進專業效能。但專業研究並非完全能「標準化」,實驗有可能失敗,如果按照績效表現,這時助理應該是「不能領薪」,等同「被懲罰」;另外,「人際關係」也是影響薪資的標準,季瑋珠就表示,沒有薪資範圍,績效完全讓主持人來決定,如果助理跟主持人處得過好、處得不好,都會影響給薪,助理本來就是「暫時」的工作,長期工作要用「不同的名稱和待遇」聘請,想要提升科技發展,應該多開「長期缺」。
範雲也認爲,酬金錶的確在94年就從標準表改爲參考表,表示薪資標準的「參考」,但並沒有限制「只能用」這個標準,如果科技部真的想誠實反應人才需要,應該強調這是學歷年資的「最低標準」,不是毫無考慮的貿然鬆綁,讓「低薪」繼續統治研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