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憂大內宣過頭 恐重演蓋亞那事件

外交部昨宣佈將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質疑,此次稱謂用「Taiwanese」似乎降格以求。圖爲立陶宛維爾紐斯老城鳥瞰圖。(美聯社)

外交部長吳釗燮昨宣佈將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是歐洲國家第一個以臺灣爲名的代表處。不過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則認爲,不是兩國正式建交,不必當成外交重大突破,更要小心大內宣過頭,恐重演「蓋亞那事件」;他更質疑,此次稱謂用「Taiwanese」似乎降格以求。

陳以信肯定此事是正面發展,但他分析背後主要是立陶宛的新政府希望擴大東亞地區經貿外交新政策,在東亞各國多設代表處,盼與臺灣提升經貿關係。目前立陶宛跟中國大陸的雙邊經濟發展相當有限,還宣佈退出中國大陸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

他認爲,這次不是兩國正式建交,政府用不着說成外交重大突破,重點在爭取實質的經貿關係,若宣稱爲「突破」,意義不大。他提醒要注意反效果,避免大內宣過頭,反而重演今年2月初「蓋亞那事件」(蓋亞臺灣辦公室生變)。

陳以信另質疑,蔡政府上次在索馬利蘭設代表處用「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此次卻用「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政府雖大肆強調外交突破,但作法似乎降格以求,背後是否是來自於跟立陶宛的政治妥協,政府須說清楚原委。

陳以信並批評,蔡政府任內連續斷掉7個邦交國、退出兩個國際組織,還無法用中華民國爲名,替中華民國拓展正式外交關係,蔡總統的外交成績單是歷任總統最差,比不上前總統馬英九、陳水扁。

政大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奎博表示,增減駐外館處應該有相關評估作爲行動基礎,馬英九政府從經貿關係、核發護照與簽證數等去評估,比較客觀、不會有爭議。但有時候增減館處會以執政者的政治考量爲主,這次立陶宛設處可能就是蔡政府的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