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國會龍頭之爭挺誰?民衆黨團提「4大條件」

民衆黨團15日上午召開記者會,8名立委當選人黃珊珊、黃國昌、陳昭姿、林國成、吳春成、麥玉珍、林憶君、張啓楷都出席,說明未來國會議事運作之原則,以及關於選舉立法院正副院長立場。(楊亞璇攝)

2024大選落幕,民衆黨取得8位不分區立委席次,8人今早舉行記者會,說明未來國會議事運作原則,以及選舉立法院正副院長的立場。民衆黨不分區立委當選人黃國昌15日指出,希望藍綠有志角逐立法院長的人,提出4個非常具體的承諾,包括承諾第一會期修法「建立國會聽證調查」、修法強化「人事同意權審查」、修法強化「立委利益迴避規範」,並承諾定期公佈「相關經費使用」,貫徹公開透明原則。

民衆黨團15日上午召開記者會,8名立委當選人黃珊珊、黃國昌、陳昭姿、林國成、吳春成、麥玉珍、林憶君、張啓楷都出席,說明未來國會議事運作之原則,以及關於選舉立法院正副院長立場。

黃國昌指出,8位不分區立委及黨團,最重要是要履行政見承諾,推動各項改革,國會改革、司法改革、媒體改革,財政紀律,在九大領域推出共同政見,從現在開始,我們已經開工了,2月1日以前,我們會開始,把在競選當中,跟大家報告會推動的法案,陸續準備好,報到以後,沒有任何空窗時間,希望立即這些已經被荒廢非常久的法案來推動改革。

黃國昌說,第二個重要原則是強力監督行政部門,這是在野黨該做的事,民進黨這次執政成功,但是作爲一個雙少數的政府,民衆黨接下來要扮演的角色就是進行理性問政、強力監督,把過去該解決沒解決,該回答沒回答的問題,在立法院開議以後,進行強力監督工作。

黃國昌也提到,第三原則,會扮演制衡藍綠關鍵角色,就事論事,民衆黨主席柯文哲說,對的事就做、不對的事不要做,未來民衆黨團也是,對的事可以跟任何政黨合作,不對的事情一定強力抵制到底,針對柯文哲跟民衆黨不分區國會改革提出政見,會履行「定期邀請總統進行國會報告。」

黃國昌說,針對這次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我們認爲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請問兩大黨有志於角逐立法院位子的人,請問你們的國會改革政見跟藍圖是什麼?希望兩大黨有志於角逐立院長的人,清楚跟臺灣社會報告,不僅是跟民衆黨報告,而是要跟臺灣人民報告國會改革主張、承諾是什麼,特別是民進黨2016年蔡英文政府提出國會改革主張,民進黨擔任立法院長8年,對於跳票承諾,打算如何面對?接下來有志於角逐立法院長的人又要提出什麼能諾。

黃國昌說,民衆黨團希望要角逐立法院長的人,提出四個非常具體的承諾,第一,第一會期,也就是蔡英文政府看守時間,從現在到五月底以前,完成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法,建立國會聽證調查制度,這是民進黨2016開出國會改革支票,到2024的今天依然跳票,中國國民黨2016也提出一模一樣政見,過去八年國民黨一樣沒有積極推動。

黃國昌認爲,新的國會要有新的氣象,比誰當立法院長更重要的事情,是完成公民社會期待的國會改革,請不要再開空頭支票,第一會期就完成,只有第一會期完成,接下來立法院纔有可以有足夠武器,好好基督行部門,在國會聽證調查制度下,不允許行政院官員在國會裡面說謊沒有責任,不允許行政部門拒絕國會調閱文件,這麼離譜的事情在臺灣新的國會不應該再發生,任何有志於立法院長的人,應該跟整個臺灣社會、全體立委做出莊嚴的承諾。

黃國昌說,第二個具體承諾第一會期修法完成,強化人事同意權的審查,不應該再像過去一樣,國會變成行政院的立法局、把國會當成橡皮圖章,蔡英文去年從名單出來到提名大法官只花22天,比當初蔡英文嚴詞批判的馬英九政府21天多一天。

他說,今年新的政府馬上要面臨兩個重要人事同意權的審查,第一個是三名NCC委員,包括主委陳耀祥任期到今年七月底就屆滿,新的NCC委員要通過國會人事同意權的審查,當務之急是強化有關人事同意權的行使;司法院正副院長也是新任總統要提名,過去幾年的司法改革,讓全體國人失望透頂,新任司法院院長,是不是能夠履行,實現國人期盼的司法改革,在國會行使人事同意權的充實,絕對不可或缺。

第三個承諾,在第一個會期,要立法委員利益迴避的規範,黃國昌指出,立法委員對於自身、家族或家族企業,利害關係強烈事項根本不該提出質詢,更不要想說參與協商,乃至法案審議、預算審查,我們不應再容忍任何立委,審行政院過的百億基金,剛好家裡就開那樣的事業,如果立委無法自律規範,那就修法加以落實。

第四,黃國昌說,希望立法院長未來針對相關經費使用必須落實公開透明原則,不要連錢花到什麼地方,都用敏感資訊或用機密當理由,連立委都不知道,何況是公民社會,希望要當立法院長的人,這樣基本原則遵守是非常重要。

黃國昌說,民衆黨在這次院長選舉只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改革比位子重要」,民衆黨主席柯文哲召集8位不分區的一致結論,請兩大黨有至於國會龍頭的人,先清楚交代國會改革的藍圖,具體回答我們提出的四個承諾,你的答案是什麼,接受還是不接受,這會作爲民衆黨團下一步決定立法正副院長選舉會採取的態度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