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綠 誰更無私

(圖/檔案照合成圖)

藍白合最終破局,似乎是糾結於民調數字的「統計誤差」及「讓幾趴」,一時之間關心的人們都上了1周的統計課,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大德大智者開釋:這不是科學問題,是政治問題,是人心人性!也就是個生物演化論的問體。

達爾文1859年出版《物種源始》開啓了演化論,經過20世紀前半葉各學門的補充,在上世紀60年代完成了「綜合演化論」,有關演化論的證據與論述似乎粲然大備,俟百世而不惑了。

然而,70年代初以計算生物個體「適應性」爲主要方法的族羣遺傳學遭逢困難,主要在於不知如何處理某些生物的「利他主義」,例如工蜂與工蟻,及非洲大草原上自願放哨的羚羊,花自己的時間力氣幫助其他同類,怎麼會對自己有利?在演化競爭中留存下來呢?

演化學內部產生了新的小分支,認爲生物競爭中被揀選的單位不只是個體,還有羣體,有所謂「親羣選擇」、「羣選擇」等新的選汰層級。在這新的層級單位中,個體的利他行爲固然減損自己的利益,但有利於牠所屬的羣體的整體利益,而使這個羣體集合起來的力量高過於其他羣體。

換言之,利他主義越旺盛的羣體在演化競爭中越有機會勝出,而庇廕於這一羣體的個體也利益均沾,增加存活機會。這種新的計算「利益」的方式,徹底地改變了演化論的內涵,並衍伸到社會科學、經濟學等領域,而有所謂「賽局理論」、「行爲經濟學」等新興學術理論出現。

行爲經濟學中一個有名的「哀地美敦賽局」正足以描述藍白合破局。實驗情境是邀請兩位玩家,1位可以拿到一筆錢(100塊錢),然後分一部分錢給第2位,如果第2位接受(例如1塊錢),兩位就能拿走那100塊錢。理論上說,爲了兩人的最大利益,第2位實在不必計較拿到多少百分比。但多次實驗發現經常無法成局,因爲關鍵在於「公平」,總有一方不願意受到「不公平待遇」。至於什麼叫「公平」,各有各的感覺與解讀。那該怎麼辦呢?

1984年賽局理論大師艾瑟羅德出版了《合作的演化》一書,將生物演化論的「互惠利他」主義帶到經濟學領域:羣體中的個體越能爲他人着想、越能互相報答的羣體將獲勝。

在大選中,我們將看到各種候選人;誰更無私、誰更能爲大局着想的候選人將能勝出。我們也要提醒,這裡所謂的「羣體」,在選民眼裡是「臺灣」、是「中華民國」、甚而是「中華民族」,而不一定是個別的黨。(作者爲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