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職演說 值得關注的五件事
(圖/本報系資料照)
5月20日,賴清德將上任。未來幾天將會有許多關於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內容的猜測,特別是他對兩岸政策的看法。在就職演說後,這些內容不僅僅會被在臺灣的「專家們」分析,在華盛頓特區和其他地方同樣也不例外。
如同每位民選領導人一樣,賴清德最希望的是能贏得連任。因此,把他的就職演說與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的首次就職演說進行相比的話,較爲貼切。以下是筆者將會在賴清德就職演說中關注的五件事:
一、務實臺獨工作者:2017年9月26日,當時賴清德還在擔任行政院長時,他將自己描述爲「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賴清德總統會在就職演說中重申一次嗎?畢竟,在涉及臺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時,無論他在總統競選期間內對兩岸關係做了什麼其他的評論,這個聲明都還一直是賴清德最有標誌性的名言之一。
當然,在擔任行政院長時,賴清德可以輕而易舉地說出這句話,但當他擔任總統時,這句話的份量就變更重了。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及中國可能會如何反應的擔憂,將會使得賴難以重複這一句話。
二、稱呼中國的方式:由於賴清德無法重申他是一位「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他將不得不找到其他的方式來說明中國和臺灣是兩個互不隸屬的獨立國家。例如,「對岸」或「大陸地區」等稱呼方式無法強調兩岸互不隸屬。
在蔡英文2020年的就職演說中,她在中文版本里稱中國爲「對岸」,但英文版本里卻是將其翻譯爲「中國」;而這也是她演講中唯一一次直接提到中國。對此,賴總統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演說中統一稱呼爲「中國」。
三、對中華民國的提及:每當總統在重大節日發表重要演說,記者和評論家們都會注意總統一共稱呼「中華民國」或「臺灣」各幾次。賴清德可能只會有1、2次是稱國家爲「中華民國」,例如,當他在演說一開始指出自己已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時,或是在他承諾遵守中華民國憲法時。但不出意外的話,比起稱呼我國爲「中華民國」的次數,他可能會提到更多次的「臺灣」。
四、經濟:蔡總統在2016年的就職演說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談論經濟政策。她還表示臺灣將爭取成爲CPTPP和RCEP的會員國。儘管臺灣最終在2021年申請加入了CPTPP,但不確定最終是否會成爲會員國。此外,中國已是RCEP的成員,因此臺灣成功加入的可能性很小。或許,賴不要提到臺灣加入這兩個貿易協定的願景會比較好。
五、與在野黨的關係:與前兩任總統蔡英文和馬英九不同,賴清德未在立法院享有多數席次。自從今年2月新一屆的立法院開議以來,已有許多情況顯示,由國民黨佔有多數席次的立法院將會和行政院或總統府產生不少摩擦。賴會提到這個問題嗎?還是他會提出與其他政黨一起合作的建議?而他從蔡總統繼承的轉型正義問題也是關注點。
另外,在賴的演說中還有其他要關注的事項。舉例而言,他會提及臺灣最親密的盟友美國,並表示臺美關係「堅如磐石」嗎?還是提及「民主」與「專制」間的對抗?他是否會繼續實行新南向政策?而他的演說又會有多少時間用來討論重要的國內社會議題,如長照政策、高房價和低薪問題?
2024年,全球各地將有許多地方舉行大選,而其中的一些國家也將會迎來新的領導人。然而,卻很少有一位新領導人像賴清德一樣受到如此密切的關注,並在地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祝他好運!(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許淳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