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減塑 一次性塑膠飲料攪拌棒等2040年前擬淘汰

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會議本次會議對未來減塑的里程碑,包含在2040年前全面淘汰用於固定及支撐氣球的一次性塑膠棒、一次性塑膠吸管、一次性塑膠飲料攪拌棒、一次性塑膠餐器具、一次性塑膠棒柄棉花棒等。路透

儘管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會議未能達成各界期盼的協議,不過環境部表示,將檢討我國2018年訂定的減塑目標並訂定新的目標,包含本次會議提及的2040年前淘汰一次性塑膠飲料攪拌棒、含塑膠材質的香菸過濾嘴等,也規畫明年邀請公民團體共同調整和研擬2025至2035年的減塑政策及目標,最快明年上半年可出爐。

環境部今天舉行「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環境部表示,將與各界持續溝通我國會持續關注塑膠公約的後續進展,並依公約內容來透過塑膠聯盟與產業合作制定因應方案,協助塑膠產業轉型。目前環境部正在進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修法將提供法律支持,進一步促進塑膠資源循環利用。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本次會議對未來減塑的里程碑,包含在2040年前全面淘汰用於固定及支撐氣球的一次性塑膠棒、一次性塑膠吸管、一次性塑膠飲料攪拌棒、一次性塑膠餐器具、一次性塑膠棒柄棉花棒、一次性塑膠購物袋、含有故意添加塑膠微珠的沖洗型化妝品與個人護理產品、玩具與兒童產品以及食品接觸材料、可氧化降解塑膠產品、含塑膠材質的香菸過濾嘴等。

彭啓明說,就上述的限禁用塑膠類型來看,我國內的政策還有很大的調整方向,這對石化產業來說也是很大的變革,因此這次會議現場的化石燃料遊說者非常多,可見也存在不少爭議;此外,先進國家造成的塑膠污染也會讓開發中國家消耗更多的處理成本,公平正義問題也就浮上討論桌,就和COP如出一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是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之間最大的難處。

彭啓明說,塑膠公約如同氣候談判,涉及到不同利害族羣,目前已進入深水區,雖然國際有高度共識但仍稍延誤,環境部認同國際環保行動,也願履行國際塑膠承諾,環境部在減塑、限塑立場將在以現有部份成功的基礎下,明年上半年將與各界研議新方法及措施,做好社會溝通,以源頭減量、循環經濟的綠色成長新模式,來對抗傳統塑膠污染,臺灣很樂意並積極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一起達成新的塑膠公約。

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塑膠減產、淘汰一次性塑膠、減少化學物質的人體健康危害,是解決塑膠危機必須涵蓋的關鍵,樂見環境部即時掌握最新資訊,但環境部除了關注公約對臺灣塑膠產業的衝擊,也應優先關注傾聽民衆以及健康專家的意見,包含研議塑膠減產政策、擴大塑膠用品禁限用品項、以重複使用與國際分享減塑經驗,加速開啓臺灣塑膠減產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