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概念股都是些什麼鬼?
這兩天,國產AI大模型應用KIMI火出圈,帶動了一堆KIMI概念股的漲停潮。
KIMI這款應用,君臨是熟悉的,用了有一個多月了,感覺確實挺驚豔的,很多信息都能回答到點上。
產品背後的公司月之暗面,是一個很年輕的團隊,成立一年,少於100人,但產品體驗卻吊打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等大廠推出的AI大模型。
可見科技產品這種東西,真不是燒得錢多,研發人員多,大力就能出奇跡的。
KIMI之所以行,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創始人楊植麟是個技術天才,清華計算機+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畢業,2018-2019年曾發表了多篇關於深度學習的核心論文。
這種技術天才打造的產品,一旦火出圈,得到市場和資本的認可,基本就確定了國內AI界的領軍者地位。
後面,漸漸甩開其它對手,蠶食並通吃市場,類似BAT、字拼美這樣的巨頭,已經可以預見。
對於KIMI的未來,君臨是有信心的。
但對於市場熱炒的那些KIMI概念股,都是些什麼鬼啊?
近一個月,藉助AI概念的熱潮,文化傳媒板塊是漲得最兇猛的板塊之一,其五大龍頭分別是:
掌閱科技(近一月漲幅75%)、華策影視(73%)、中廣天擇(72%)、電廣傳媒(58%)、因賽集團(57%)。
這些公司的歷史業績都不咋地。
2018-2022年,從財務數字來看——
掌閱科技,營收從19億到25億,略有增長,18-21年淨利潤從1.2億增長到1.5億,但22年開始崩盤,22年跌到4572萬元,23年前三季度繼續負增長。
華策影視,營收連年下跌,五年間從57億到24億,跌去一半,由於19年淨利虧損14.67億,一年就將其餘幾年的利潤全部虧光了。
中廣天擇,營收從3.1億到2.1億,跌去三分之一,扣非淨利5年中有3年是虧損的,五年合計虧了6000萬左右。
電廣傳媒,營收從105億到37億,跌去三分之二,扣非淨利5年中有3年是虧損的,五年合計虧了24億左右。
因賽集團,營收從4.2億到4.8億,基本停滯,雖然每年都在盈利,但5年中有3年在負增長,導致淨利從6000萬跌到了2500萬。
這幾家公司,雖然業績不咋地,但除了中廣天擇知名度略小,其它幾個可都是正兒八經的業內龍頭。
掌閱科技是網文龍頭,華策是電視劇龍頭,電廣傳媒是電視臺廣告代理龍頭,因賽集團是廣告行業龍頭,都有很強的行業地位。
這些行業龍頭,真的能夠從AI熱潮中獲益嗎?
在五個龍頭中,掌閱科技是業績表現相對可以的,君臨決定對它進行更深入一些的分析。
先問問KIMI。
看起來,確實像那麼回事。
當然,是不是這麼回事,我們還得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國內的網文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其實天花板已經很明顯了,滲透率基本見頂。
這個行業的天花板是很低的,各個大廠都有自己的網文關聯企業,比如:
騰訊買下了閱文集團,旗下有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小說閱讀網、瀟湘書院等幾十個網站;
阿里旗下有阿里文學,百度入股了七貓小說;
字節跳動搞了個番茄小說,又以11億元的價格獲得掌閱科技11.23%的股份,成爲掌閱第三大股東。
另外還有中文在線(17K小說網、四月天等)、平治信息、知乎、豆瓣、咪咕等一票企業在瓜分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本身是個小衆行業,一年的全行業營收也只有400億元左右,近年更遭遇了多重困境——
第一,網文的主要受衆是學生和年輕人,這個羣體近年來受到少子化的打擊,前景不容樂觀;
第二,文字的娛樂吸引力天然不如視頻,近年來更是被短視頻搶了不少流量;
第三,在網文行業內,傳統的付費網文受到免費網文的侵蝕,消費意願度節節下滑。
看看幾個龍頭遇到的困境就知道了。
老大閱文集團,21年營收86億元見頂後,近三年持續下滑,淨利潤從18億下滑到23年的8億。
其它的財務數據,月付費用戶數從21年的930萬人下降到23年的870萬人。
付費用戶在減少,閱文想轉型IP運營,收購了一家新麗傳媒,結果業績糟糕,導致20年錄得44.8億元的鉅額虧損。
A股市值老大中文在線,目前市值220億,比掌閱科技的129億幾乎大了一倍。
中文在線的業績也很爛。
過去五年營收從8.8億增長至11.8億,看起來增長了三分之一,但5年中有4年是虧損的,合計虧了30億元。
23年前三季度,扣非淨利依然虧着一個億。
中文在線和掌閱科技其實很相似,都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營收看起來在慢慢增長,市場份額應該是上升了的,但就是不賺錢,這兩年都虧得一塌糊塗。
爲啥呢?
核心原因有兩個——
早期的虧損,主要是想搞IP運營,於是收購了一大批上下游產業鏈公司,結果運營能力不行,被迫商譽減值。
閱文集團是這樣,中文在線也是。
2016-2017年,中文在線曾先後斥資超17億元收購二次元公司晨之科,後者連年虧損,直接導致中文在線在接下來兩年出現21億元的鉅額虧損。
同期,中文在線還花2.5億元入股了二次元網站A站,成爲第二大股東,兩年後折價成1.4億元甩賣。
其實在內容行業,IP運營一向是賺錢的法寶。
美國內容之王迪士尼,日本內容之王萬代南夢宮都是靠IP運營發展成一方霸主。
可惜,我國企業至今未能掌握這個技能點。
過去幾年,凡是想搞IP運營的都吃了大虧。
動漫龍頭奧飛娛樂,2018年虧了17億,主要原因是2015-2016年以29億元收購漫畫平臺有妖氣及其母公司四月星空。
電影龍頭萬達電影,2019年虧了47億,主要原因是2016年以230億元收購的美國傳奇影業。
還有樂視網、華誼兄弟的衰落,無一不是爲了搞IP運營跨界失敗的結果。
IP運營需要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一個IP既可以靠直接付費賺到錢,還可以在遊戲、玩具、主題公園、時尚產品等領域獲利。
一魚多吃,盈利能力當然強。
但打通上下游的背後,是其頂級IP的生產能力。
沒有頂級IP,談何輻射呢?我國企業沒能做好的,就在這裡。
這幾年,國內網文市場見頂,IP運營又走不通,於是網文企業們都將增長方向轉向了海外。
海外人口衆多,前景看起來很誘人。
中文在線和掌閱科技成爲了這輪出海潮的代表者,這是兩個二線公司能在老大閱文都萎縮的情況下,營收依然有一些增長的核心動力。
出海的方法很簡單:
一是通過AI翻譯技術,將國內生產的網文批量化翻譯成海外語言,然後上線海外市場;
二是買流量,燒錢搶市場,大力出奇跡。
這兩個方法短期來看,確實能很快實現營收的增長,但問題也來了——
第一,內容翻譯技術其實現在已經很成熟,翻譯的速度很快,早期在供給上確實能快速上量,形成一波短期的消費熱潮。
但存量內容消耗完之後呢?
供給肯定會斷崖式下降,造成消費熱情衰退,而且隨着市場競爭變得激烈,如果無法實現內容的本土化,遲早要被當地市場所拋棄。
第二,隨着市場競爭的激烈,流量價格也是越來越貴的,必然會導致運營成本的大幅上升。
以美國市場爲例,這個海外最大的網文市場,在Meta系渠道的圖書應用平均 CPM在2022年就已經來到了23.3美元,競爭非常激烈。
而且從行業格局來看,頭部市佔率較大的企業是新閱科技旗下的Goodnovel和新加坡Stary旗下的Dreame兩大龍頭。
中文在線和掌閱科技旗下的產品同樣只是二線選手。
從遊戲出海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能在海外賺到錢的遊戲企業,比如騰訊、本站、米哈遊,都是擁有頂級IP的。
而在更廣闊的文化傳媒這個行業裡,我們全部考察一遍就會發現,最終能賺到錢的企業,要麼擁有頂級IP,要麼擁有壟斷型渠道,比如分衆傳媒。
而中文在線和掌閱科技,既沒有頂級IP,也沒有渠道壟斷力。
單純靠買量來維持增長,隨着流量價格越來越貴,那不得越來越賠本賺吆喝?
靠AI,或者KIMI,能改善這個局面嗎?
我很懷疑。
另外,關於AI產業鏈的其它個股,我會在後續文章和私享版中和大家繼續深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