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即工廠的年代
50年代的孩子,並非大家都生在窮苦家庭,有的人經濟條件還是很不錯的,吃好、喝好還玩好!我的原生家庭在很偏僻的農村,除了種田,種雜作,或當幫工賺工錢、養些禽畜…說白點,就是自力更生,別無他途。大人尚且如此,小孩能吃得飽就不錯了。
在小學高年級之前,小孩們都在曬穀場玩樂、撿家禽的羽毛(還要分類裝袋,因爲價錢不一樣;那時有人出來收購,作爲雞毛撢子與羽毛衣的材料。因爲羽毛很輕,交易全憑老闆目測給錢。)撿玻璃瓶蓋與任何可以變賣的鐵條、鐵片、銅罐、鐵罐。換來的一點點錢,就可以買一個大金柑仔糖,存多一點還可以買麥芽糖。
民國61年,時任省主席的謝東閔先生,爲了解決已獲成效的出口擴張政策,所造成的人手不足問題,提出『客廳即工廠』口號,就是現代所稱的家庭代工。各類型工廠,將其部分加工性質的工作,分包給附近地區的家庭主婦,讓家庭主婦將材料或半成品,攜帶回家組裝、加工。我們的工作從原本只有織草蓆、撿歹銅舊錫(破銅爛鐵),晉升到做手工藝;收入也足以提升家庭經濟,改善伙食。
蒔緣在小學與國中階段,做過很多外銷代工:
徒手打一個盤長結,爲了不錯的代工費,拼命練了好久才學會,打結打到手抽筋也無怨無悔。
流蘇則是工資低卻必接的活兒,因爲是配合中國結材料發貨,你不得不做。
當時用的材料是『麻繩』,工廠依照外銷商訂單,配繩子給我們代工。廠商供應二種材質,一種是原始的麻繩絞股,打起繩結來手很痛,有時也會被銳利的繩線刺得唉唉叫。另一種是拋光又染色過的麻繩,做起來舒服,速度也快多了。這個算是我做過的代工裡,報酬率較高的種類。習得這門功夫,現在也常應用在自家花園,算是額外收穫。
聖誕樹燈
當時的社會氛圍,並未流行慶祝聖誕節,這種加工燈飾是外銷用的。
網球拍與羽球拍穿線
純手工穿球拍的橫軸與縱軸線,當時可沒有穿線機,工廠收回後,還會再次用機器將線拉緊。
鉛筆盒磁扣
那個年代的鉛筆盒,本是簡單塑膠合成上蓋與下座,後來發明了可以用磁扣的。底座在成型前,預留二個小空間,我們將二片小磁鐵敲打進去;而上片則是一個小鐵片,位置剛好與磁鐵密合。
手縫玩偶的吊帶褲
這是約有八成的半成品,代工只負責將吊帶與褲子接縫,然後再在吊帶上,縫兩個小釦眼。
當年的登山配備自是不能與現代化的相比。那時有一個代工,是用磷皮卷好6支火柴棒,再用橡皮筋固定,既輕便又不佔空間。
看了琳瑯滿目的代工種類,想必也能感受到,農業社會在轉型,成爲工商業社會前的艱辛;別懷疑我是財迷,蒔緣我只是爲了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好在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