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專利訴訟風雨欲來 AI火力強 專利訴訟成科技廠商新戰場

AI浪潮下,專利訴訟成爲新戰場。圖/freepik

AI浪潮下,專利訴訟成爲新戰場。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創院院長劉尚志教授指出,專利的排他權,向來是科技廠商爭戰利器,而生成式AI誕生後,對專利查詢、申請、撤銷等行爲有如神助,專利權人從手握刀刃,換成衝鋒槍,預期專利訴訟將大幅增加,且更形激烈。

華爲近來向中國地方法院對聯發科發起5G專利侵權訴訟,聯發科及子公司HFI Innovation和MTK Wireless也啓動反擊,在英國法院對華爲提起訴訟,控告華爲侵犯該其專利。

3D NAND Flash大廠長江存儲在美國加州北區,二度對美光提起訴訟,指控其侵犯11項專利;SK海力士、美光、三星電子等企業,則透過專利管理公司(NPE)大打專利訴訟戰,專利訴訟如雨後筍般出現。

劉尚志觀察,專利訴訟向以歐美中等市場,爲專利權人展現實力之處,主要是實體產品銷售與利益的關係,從專利歷史來看,無線通訊晶片大廠博通告上手機晶片大廠高通,就是一例,博通藉由專利訴訟秀肌肉,並一舉打開市場知名度,預料華爲找上聯發科,也是同理。

專利權「使用」,包含製造、爲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爲上述目的而進口等行爲,換言之,有相關行爲者,上游如晶片廠商,下游如使用零組件的OEM廠商,如侵權,都可能被專利權人提告。

華爲產業身份地位特殊,等同於大陸的臺積電、英特爾、高通、聯發科,加上通訊電信商,華爲手握5G、6G標準必要專利,尤其是5G的專利數量龐大,即使品質未必最強,但在供應鏈中,挑中強度或更弱的對手,以專利訴訟施壓,可選擇對象其實很多。

華爲的標準必要專利依規定必須授權,而被授權人如聯發科,也一定要付錢,華爲及聯發科談不攏的原因,主要是授權金的價格是否恰當,由於90%~95%的專利訴訟最終是和解,預期雙方會以談判和解收場。

至於NPE的問題,市場上有專利主張實體(Patent Assertion Entity;PAE)、非專利營運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簡稱NPEs)或稱非專利實施實體、以及專利流氓(Patent Troll)或稱專利蟑螂三種類型,這三者皆爲沒有生產銷售的單位,因此,不會成爲專利訴訟中反訴的對象。

有些科技廠商雖然不喜歡市場上崛起的新競爭者,但考量打官司花費高、告來告去不划算,選擇移轉專利權給PAE或NPE等單位,透過訴訟控告潛在專利侵權人,以取得專利賠償金或授權金。

這三者在2000年代很盛行,美國有50%~60%的專利訴訟,透過NPE等單位去打官司,當時收購專利案件頗多,連帶NPE的專利訟訴案件大增,一度高達全球6,000件,但現在已由專利賣方市場,轉變爲買方市場,專利的質較量更爲重要,買方也更爲精挑細選。

回到AI的議題,生成式AI誕生後,加速技術創新,也加快專利數的增加,企業想要有用的專利,但想用專利卻不給錢,就是侵權,在此之下,專利權人可選擇收權利金、興訟,或利用訴訟,趕競爭者離開市場。

在AI大數據的協助下,專利權的生態上產生鉅變,單是專利前案搜尋,可在短短數分鐘之內找到千篇,有助於發明者迴避設計、創新改良;但另一方面,專利權人及商標權人也可以藉助AI之力,快速找到侵權者,美國中式快餐(Panda Express)以AI找到50~60家的商標侵權者,即是一例,這近幾個月,已看到大量案件浮現,劉尚志預期,未來專利撰寫會更多,也更容易興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