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業最大收購案?別開玩笑了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9月21日,《華爾街日報》發文稱,高通計劃收購英特爾,並已就收購事宜接洽後者。

截至目前,英特爾市值爲933.88億美元,如果雙方確定意向,毫無疑問將成爲半導體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案,甚至是科技行業史上最大收購案。

更重要的是,一旦收購完成,高通將成爲業內首個橫跨移動端——PC端——車機——數據中心的超級芯片公司。

但真的能實現嗎?

先說結論,高通收購英特爾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甚至收購英特爾單一業務部門都不大可能。

最現實的情況是,英特爾會向高通出售某個“二級業務部門”——就像當年把手機(基帶)調製調節器業務賣給蘋果一樣。

9月16日,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發佈了一封全員信,着重介紹了目前公司正在進行的改革計劃,其中包括在今年年底前全球範圍內裁撤1.5萬名員工;裁撤非核心業務部門;將芯片代工業務剝離出來,轉爲獨立子公司運營。

不難看出,這些舉措都是圍繞一個目標制定的,即削減成本。在二季度財報發佈後,英特爾單季度16億美元的虧損讓人大跌眼鏡,其股價在財報發佈的次日暴跌26%。而讓英特爾陷入這一窘境的核心原因是,代工業務和AI PC兩大核心戰略帶來的無法節制的資本開支。

按照基辛格的表態,至2025年,公司每年的成本將降低100億美元。

不過,這封全員信裡也透漏了一個關鍵的信息:英特爾暫時還不會將晶圓代工業務打包出售。也就是說,未來英特爾仍需向幾座斥資上百億美元的晶圓廠繼續輸血。

這倒並不是英特爾一定要死守着晶圓廠不放,而是眼下這些晶圓廠根本沒有能接手的買家。

需要補充一個背景資料,英特爾在2022年開工後的本土芯片工廠,全部在《芯片與科學法案》的補貼範圍內,雖然這筆高達85億美元的補貼遲遲沒有到賬,但英特爾仍很難將晶圓廠直接出售給“外資廠商”。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財力接手且位於美國本土的芯片代工廠,滿打滿算只有格羅方德和德州儀器兩家,但這兩家公司早已退出先進製程的角逐,沒有任何開發先進製程相關工藝的經驗,因此不大可能主動讓自己陷入“尾大不掉”的局面。

這也是開頭提到的,高通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收購英特爾公司整體的原因——儘管芯片代工業務未來將獨立運營,但對於英特爾或者高通,這都是一項無法被處置的資產。

那如果只是收購單一業務部門呢?

目前,除了自動駕駛部門Mobileye、可編程解決方案集團Altera兩個獨立部門外,英特爾還擁有三大業務部門,分別是CCG(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可理解爲PC芯片部門)、DCAI(數據中心和AI,可以理解爲服務器芯片),還有NEX(邊緣計算)。

其中高通最感興趣的一定是CCG部門。儘管英特爾被人詬病爲“牙膏廠”,但該公司在PC CPU行業仍然是絕對的霸主。根據市場追蹤機構Mercury Research的最新報告,今年二季度,英特爾在PC端的CPU市場份額爲78.9%。

而另一邊,高通近年也是擠破頭地想在PC CPU市場分得一杯羹。

在5月份舉辦的微軟Bulid開發者大會上,微軟宣佈“Copilot+PCs”的首批產品中,全部搭載驍龍X Elite/X Plus兩款芯片,而幾乎能叫得上名的OEM廠商,全部都到現場爲高通站臺。

現在問題來了:當下在PC行業風頭正盛的高通,能吃下英特爾的CCG嗎?

按照高通當前的市值(1881億美元)來看,其幾乎是英特爾的兩倍。但公司市值能反映出的是投資者的信心,而非公司的真正價值。

至少在PC CPU行業,英特爾CCG所能產生的價值無法被低估。

一方面,CCG能給英特爾帶來穩定的現金流。翻看近年二季度該公司的財報就會發現,在公司整體虧損16億美元的情況下,CCG業務部門貢獻24.97億美元的經營利潤,同時營收也能保證穩定增長。

另一方面,由於體量優勢,英特爾在OEM廠商中間仍保持着較強的議價權。

前不久,筆者曾和某家一線OEM廠商的產品負責人聊過高通在CPU芯片上的定價問題。

對方表示,起初高通在X Elite上的報價要高於英特爾,但公司直接回應稱,不確定終端市場是否願意爲高通芯片,如果這枚芯片的價格不能低於英特爾的話,雙方的合作就沒必要談了。

這個故事也能反映出,目前高通在PC CPU行業中的尷尬局面:儘管產品力還不錯,而且持續地在這一領域中投入,但還是很難動搖英特爾爲首的X86架構陣營的根基。

而對於英特爾來說,這家公司有什麼理由在無法處置晶圓代工業務的同時,賣掉旱澇保收的CCG業務?

另外,從監管的角度出發,世界主要地區/國家都會對這樁收購案發起反壟斷調查,並且附帶嚴厲的安全審查。

因此高通即便對英特爾CCG再有意向,也很難直接將其納入麾下。更大的可能還是收購某個“二級業務部門”去提升自家CPU的技術儲備,比如最典型的ARM架構指令集的適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