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刊,如何邁向卓越(科技自立自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本報記者 黃曉慧

核心閱讀

依託優勢學科“孵化”新刊,集約化管理實現專業化辦刊,開放辦刊引入各方資源……多年來,上海交通大學持續加大投入創辦高起點新刊,探索以期刊平臺促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推動科技創新。

《分子園藝》《碳中和》《檢驗醫學發現》等11本新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2024年,22本期刊被《期刊引證報告》(JCR)收錄,20本期刊獲得影響因子,12本期刊進入學科Q1區(領域內期刊前25%)……這是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主辦期刊取得的成果。

2019年,隨着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出臺,上海交大將科技期刊發展寫入學校的專項規劃,持續加大投入創辦高起點新刊。4年多來,上海交大期刊數量從58本增至77本,多本期刊的影響因子成倍上升。

依託優勢學科“孵化”優質新刊

科睿唯安發佈的2023年度JCR顯示,上海交大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納微快報》以31.6分的得分領跑上海英文學術期刊,首次挺進世界百強(排名第五十九);在材料科學、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應用物理學3個學科領域均位居全球前3%。

“我國處在納米研究的前沿,通過Web of Science論文數據庫檢索,全球近1/3的與納米研究相關的論文來自中國。”《納微快報》一名編輯說,上海交大2005年成立的微納科學技術研究院(現微納電子學系)是國內較早從事納米科技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

當時,國內外納米、微米領域優秀的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與之相關的高水平科技期刊卻很少。“我們意識到,迫切需要創辦一本納微米交叉學科領域的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優質原創成果,引領學術方向。”2009年,從事納米材料與器件研究多年的上海交大教授張亞非決定帶領團隊創辦一本高水平國際科技期刊,《納微快報》由此誕生。

《納微快報》一名編輯說,十幾年間,期刊不僅見證、首發了許多中國納米科技研究成果,還彙集了大批納米科技領域的中外頂尖專家,現有的83名編委中,國際編委人數超過一半,審稿人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創辦新刊,首先要考慮它是不是符合‘四個面向’要求,還要考慮全球學術界需要。”上海交大期刊中心主任談毅認爲,評判一本期刊是否優質,要看能否引領創新、促進人才培養、增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等。

2019年創刊的《超導》,同樣是以學校優勢學科作爲出發點,依託一流學科實驗室“孵化”的新期刊。

“我國學者在超導領域每年論文發表量較大,上海經過多年培育已經發展成全國超導學術研究和產業應用的高地。然而,世界上尚未有聚焦超導全要素研究的綜合期刊。”《超導》編輯部主任王亞偉2020年來到上海交大任教,全程參與辦刊,短時間內接觸到了大批該領域海內外知名科學家。目前《超導》由11名中外專家擔任編委。

“上海交大18個‘雙一流’建設學科中,14個有自己創辦的期刊。這些期刊在支撐學術出版和助推學科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談毅表示,新興學科、學術前沿是中國科技期刊崛起的機遇。當某一領域出現有針對性的發表平臺時,往往能迅速聚集一批優秀作者,期刊影響力也將快速提升。因此,應搶先在新興學科領域佈局一批科技期刊,設置一些熱點專題,引領學科研究方向。

期刊中心集約化管理,提供運營、推廣等專業支持

通常,一本新刊第一年稿源依靠創始團隊的學術影響力,第二年就很容易出現投稿量大幅下降的情況。《超導》卻是個例外。“去年開始,我們依託出版社、學校期刊中心、創始團隊,增加期刊影響力,海外投稿量已經超過國內,其中大部分稿源來自國外知名學者團隊。”王亞偉說。

辦刊過程中,王亞偉接觸最多的除了編委和作者,就是出版人團隊。在期刊中心,主任助理潘飛帶領幾名出版人同時服務《超導》等幾十本校辦期刊。和國外出版集團洽談合作、申請刊號,期刊論文發表後的推廣,學術會議舉辦渠道洽談等期刊發展中的重要環節,都有出版人全程指導服務。

“在國外的出版集團裡,一個出版人可以同時管理十幾本期刊,讓科技期刊的編輯、主編專注於期刊內容。”談毅認爲,“大部分高校出版社主要以學術著作、教材的出版爲主,而科技期刊出版則是與之完全不同的細分領域,需要專業的編務、運營、推廣等方面的支持。”

2019年,上海交大成立集約化管理的期刊中心。中心工作人員細化專業分工,讓一名運營人員對接幾本刊物,推動市場化運營。

“以前,編輯人員要自己跑各個部門辦理年檢、申報獎項、申請辦刊經費等,如今,這些事情全部由期刊中心代辦,編輯人員就可以專注於學術編輯的工作。”《納微快報》一名編輯表示。

同時,在扶持期刊發展上,上海交大重點選拔扶持“種子”選手。2020年起,《納微快報》獲得上海交大每年100多萬元專項辦刊經費支持。納入期刊中心管理後,《納微快報》的影響因子從9分左右躍升至31.6分,社交媒體上的關注人數漲至18萬多,近3年投稿量均超過2000篇/年,且每年增長300多篇。

“期刊中心主要發揮服務、支撐功能。”潘飛說,我們將期刊分爲A、B、C3個等級,每年通過實施一些競爭性項目,對期刊給予分級資助。比如《超導》2021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獲得50萬元辦刊經費支持,被期刊中心評定爲A類刊,上海交大也提供配套經費支持,支付出版社前3年的出版費用。

開放辦刊,擴大科技期刊的國際“朋友圈”

目前,上海交大期刊中心與多家國外出版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每本期刊的定位,選擇和不同的出版商合作。“首先顯現的作用是投審稿系統的使用費用大幅下降,單刊很難有這個優惠價格。”《納微快報》一名編輯說。

“只要是能夠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拓展國際合作空間的平臺,我們都願意嘗試與之合作。”談毅表示,爲了提升期刊的競爭力,上海交大堅持放眼全球、開放辦刊的理念,想方設法把校外、海外的資源引進來。同時,不只幾家大型出版集團,一些有實力、有影響力的中小型海外出版商,也加入了上海交大期刊中心的“朋友圈”。

潘飛認爲,科技期刊以內容爲王,但不能理解爲只注重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拓寬學術的視野,提升學術交流交往和組織策劃能力。爲此,上海交大期刊中心在組織或參加期刊出版領域的活動時,也會把校辦期刊的編輯們推薦到講臺上。“儘可能爲他們創造交流、展示的機會。”潘飛說。

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是高校學術期刊提升質量的關鍵,上海交大期刊中心從學校層面搭建對外溝通的平臺,提供更多相關配套服務,力求打造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期刊集羣。

2023年,上海交大期刊中心作爲牽頭單位,成立了由15家高校期刊管理部門參與的高校卓越期刊建設聯盟。聯盟旨在爲高校期刊管理工作者搭建交流平臺,圍繞卓越期刊建設與發展、期刊頂層設計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分享高校期刊管理工作經驗,促進高校期刊的發展與提升。

“校辦期刊‘借船出海’走出去後,下一步要考慮的是如何登上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平臺。”談毅說。今年,上海交大啓動了醫工交叉期刊專項資助計劃,提升醫工交叉研究國際競爭力,以開放交流合作促進校辦科技期刊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9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