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玩拼圖」練出化學家技能 諾貝爾得主鼓勵青年:跳出既有模式、不畏錯誤
▲科技部GASE在臺灣大學舉辦四季講堂《我的斯德哥爾摩之路》。(圖/科技不提供)
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MOST Center for Global Affairs and Science Engagement, GASE)在臺灣大學校總區綜合教學館,舉辦「四季講堂-冬季場」,邀請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Stoddart主講《我的斯德哥爾摩之路》,向青年朋友講述成長經歷、學術成就,與在場觀衆進行交流及成功經驗分享。
Stoddart回憶童年時光,在英國蘇格蘭一處沒有現代設施的偏遠農莊渡過,食物、衣物和石油瓦斯都必須配給,沒有電力設備,直到18歲的時候纔有了電。爲了讓自己有事情可忙,他玩拼圖,因此訓練出了化學家所需要的技能,辨認形狀以及觀察它們如何被連接在一起。
此後,Stoddart陸續前往愛丁堡、加拿大求學,1970年起,先後在英國雪菲爾大學、伯明翰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西北大學任教,從事科學研究,開發了世界上最小的機器,在分子識別和自我組裝方面具傑出開創性的成就,獲諾貝爾獎殊榮。
同樣出身農家的科技部長陳良基也親臨現場,對於主講人的奮鬥歷程特別有感。陳良基15歲北上就讀建國中學前,都須下田幫忙農事,從過去農耕的經驗,他認爲,科技產業就如同種田一樣,政府負責打造環境沃土,孵育人才的種子伸出幼芽,要順應生態系統、掌握時機。
▲科技部GASE四季講堂邀請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Stoddart主講《我的斯德哥爾摩之路》。(圖/科技不提供)
陳良基指出,如果從諾貝爾獎得主分析,多數的發明與發現是在他們25到37歲之間完成;而基礎科學有突破纔能有後續,因此深耕基礎科學和年輕學者養成是科技部的施政策重點。近年來,科技部陸續推動「愛因斯坦計劃」、「哥倫布計劃」,並爭取擴增基礎科研預算,即是爲年輕科學家提供養份,建構完善科研環境,具備競逐國際舞臺的實力。
GASE四季講堂系列爲促進國內學術界與產業界於科研領域上的國際視野,邀請諾貝爾獎、圖靈獎、Kluge Prize、Kyoto Prize、唐獎等獎項得主進行專題演講。本場講座出席狀況踊躍,超過700多位大學師生及高中生到場聽講,親炙大師風采。Stoddart教授鼓勵年輕學子,跳出既有的思考模式,不要畏懼錯誤,勇於嘗試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