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國軍中央航校飛行員平均陣亡時間6個月,他們曾經來過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這是國民政府中央航空學校校訓,全世界沒有第二所航空學校,有這樣悲壯的標語。

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表述的悲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是一種莫名的心痛與心悸,面對武裝到牙齒,存在巨大代差裝備的日軍,國軍空軍唯有人定勝天。

中央航校,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培養出了上千名飛行員。

這些飛行員從航校畢業到戰死,基本上都不會超過六個月,他們的年齡普遍在20歲左右。

正因爲如此,當時國軍空軍部隊要求空軍飛行員必須要年滿28歲才能結婚,防止在殉國之後,給另一半帶來痛苦和傷害。

在這樣的背景下,愛情之於空軍飛行員是絕望的而做空軍飛行員的女朋友或妻子,同樣是一種勇敢的選擇。

當時國軍飛行員的女朋友、妻子在他們戰死後,不少人自殺殉情或孤獨終老,一生愛一次足矣的比比皆是。

以身爲棋,勝天半子。

民國初期,當其他軍閥還致力於人海戰術,刀槍劍戟的時候,蔣介石開始大力組建空軍。

國軍空軍的出現宛如天外飛仙,在數次圍剿,或與各路軍閥的爭鬥,尤其是中央大戰中,完全是降維打擊,大出風頭。

這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對決。

真正讓蔣介石系統性地發展空軍是有感於日本對中國的威脅。

飛機可以購買,有鈔票就行,但飛行員不行。1928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中央軍校航空隊,用以培訓飛行員,這是中國空軍的搖籃。

兩年後,出於規模壯大和日軍對南京地威脅,蔣介石擇址杭州筧橋(現浙江理工大學),將南京中央航校搬遷過去,擴建爲中央航空學校。

彼時的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而來,國內在航空領域一窮二白,國民政府選擇高薪聘請外援——美國技術人員、退役飛行員爲顧問和教師。

就像後來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以被俘的日軍空軍爲基石,建立了新中國的空軍,這也是爲何被譽爲中國空軍之父的人會是一個日本人——林彌一郎的原因。

中日正常邦交後,林彌一郎後來選擇返回日本,晚年之際訪問中國,已經是中國空軍司令的王海上將在看見這位老人時,仍恭恭敬敬起身敬禮,稱呼:sensei(老師)。

國民政府組建的空軍學校軟件,硬件全部來自於美國,全套美製的費力提、道格拉斯、可塞等型號飛機。

因爲飛行員需要掌握飛行學、航行學、飛機構造學、發動機學、空軍戰術、無線電通訊及英語。

民國第一代飛行員

因此對學員的素質和要求非常高,必須是高中以上學歷,年齡在18-24歲,體格強健。

光是第一條高中以上學歷就把那個年代99%的人排除在外。

因而,進入中央航空學校的學生非富即貴,那個年代窮人是讀不起書的,現在也是。

這些學生物質無憂,卻心懷天下。他們爲了理想,逆水行舟敢爲天下先;爲了信仰,以身爲棋勝天半子。

他們被稱爲真正的貴族一代。

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擔當社會與國家的責任,職責高於一切,向死而生此爲貴族精神。

航校設立之初,由蔣介石兼任校長,副校長兼代校長爲毛邦初,後由葛敬恩繼任。在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央航校培養了500多名飛行員和航空機械等方面的空軍人才。

1931年春,抗戰爆發後,爲了躲避日軍飛機轟炸,航校先後遷往雲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爾,並改名爲中央空軍軍官學校。

抗戰勝利學校又遷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遷往臺灣。風蕭蕭兮易水寒……

筧橋是位於杭州東郊,爲一座古鎮。

筧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上千年,近代作爲中國空軍的誕生地,這裡有載入史冊的筧橋空戰,有鐵骨錚錚的血染碧空。

每次提起筧橋總會是“那悲歌總會在夢中驚醒,述說一定哀傷過的往事……”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雙方空軍軍力對比。

日軍擁有數十個航空隊,陸基飛機約640架,艦載機約200架。中國空軍當時有飛機350架,大部分爲教練機,真正能用於作戰的不到一半。

所以日軍在淞滬上空擁有絕對的制空權,根本沒有把中國空軍放在眼中,沒想過成立不久的中國空軍會主動出擊。

初生牛犢不怕虎。

淞滬會戰第二天的凌晨3時30分開始,中國空軍飛機趁夜色分別從揚州、杭州筧橋、安徽廣德機場起飛。

主力是霍克Ⅲ式驅逐機,各載500磅炸彈一枚。

中國空軍越過江陰要塞,沿着長江向東搜索,輪番轟炸了上海日軍司令部、彈藥庫、登陸碼頭以及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艦等。

中國空軍數量有限,因此戰果不大,但對日軍而言,這次轟炸是傷害不大,侮辱性極高。

日軍落了面子,當然要報復,筧橋航校成爲日軍打擊的首選對象。

當天(8月14日)下午15點,狂妄的日軍由臺北基地的鹿屋航空隊新田少佐率9架戰機,越過臺灣海峽偷襲杭州筧橋機場。

當時受颱風影響,杭州筧橋上空烏雲密佈,能見度很低。加上由筧橋出發執行轟炸任務的中國空軍留在上海支援淞滬戰場,並未返航。

因此新田少佐等人一路順暢,未遭到任何攔截,如入無人之地,這使新田少佐愈發猖狂。

到達目標位置後,彼時幫助日機打掩護的奇差無比的能見度,反過來制約日機的作戰意圖。

爲了完成任務,在杭州上空,新田少佐狂傲地解散隊形,下令各自搜索轟炸目標。

這給了國軍空軍分割擊破的契機。

實際上,此時筧橋機場還有一支中國航空兵,他們是剛剛奉命從南京轉場過來的中國空軍第四大隊。

這是一支奇兵,但也是一支疲憊之師。由於剛剛到達,燃油幾近耗盡,在未得到補充的情況之下,大隊長高志航果斷下令第四大隊三個中隊的27架戰機立即起飛,升空迎敵。

第四大隊緊急升空至4000米高空,完成編隊的同時佔據有利位置後,穿雲下降,以上攻下。

隊長高志航在中隊長譚文的協助下,很快發現並擊中了一架96式日機右翼上的主油箱。

日機拖着火球,墜落在海寧錢塘江畔,這是中國空軍對日空戰中擊落的第一架飛機。

新田少佐下令解散隊形那一刻,意味着日軍飛機彼此間拉開了距離,失去了火力交叉掩護,此時再想編隊已經遲了。

第四大隊羣毆對單挑,30分鐘內,擊落日機3架,重傷日機3架。這3架重傷的飛機不得不立刻掉頭,脫離戰場,最終雖然勉強飛回臺灣,但在降落松山機場時要麼觸地損毀,要麼不能修復了。

戰後,中國軍民在半山附近及錢塘江口找到日軍飛機的殘骸並,成功俘獲一名跳傘的日軍飛行員;

而中國空軍在空戰中無一傷亡。。

“八·一四”空戰創造了中國空戰史上光輝的戰績,這一天被國民政府定爲“空軍節”。

那看似滿不在乎轉過身的是風乾淚眼後蕭瑟的影子……

儘管中國空軍向死而生,表現出色,但戰爭打的是綜合勢力,拼的是資源。

當時全中國只有不到300架飛機可參戰,自身沒有研製和製造飛機的能力,大部分零部件都需要進口,打一架少一架。

中國空軍飛機裝備的武器彈藥,基本上也都是從美國進口。

那時二戰並未全面爆發,美國及其盟友當時爲了引誘和達成讓日本進攻蘇聯的目的,在中日戰爭中拉偏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限制中國空軍的發展和採購。

相反,日軍所需的大量戰略資源如石油、煤炭、鋼鐵、棉花這些戰爭資源,美國則是無限量敞開提供。

在此背景下,缺乏造血能力的中國空軍再怎麼強悍和英勇,也沒法跟航空工業完善的日軍抗衡。

日本國內具備獨立研製及製造高性能作戰飛機的能力和工業基礎。

1939年,隨着日本三菱重工開發的零式戰鬥機下線,一時之間霸凌天空,美軍都難以撼動。

中國老舊的的霍克Ⅲ戰機完全落了下風。

中國空軍被擊落或擊傷一架就少一架,而日本空軍則可以源源不斷造血。

到1940年底時,中國空軍拼得僅剩下各式飛機65架,而日本空軍在中國戰場上繼續保持着近千架的絕對優勢。

這種情況之下,國軍飛行員視飛機如生命,不,遠超過他們自己的生命。

淞滬會戰後日軍全面侵華,在東北駐紮了80萬關東軍。

山青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久歐洲戰場爆發激戰,德日密謀兩面夾擊蘇聯。

這種情況下,蘇聯出於藉助中國牽制關東軍的目的,主動向國民政府提供蘇聯戰機。

國民政府派遣高志航前往接收,然而壯士一去不復返。當高志航駕駛飛機從蘭州起飛,到達河南周口機場補充燃料時,機場遭到敵機偷襲。

看着一架架飛機在跑道上被擊毀、炸燬,高志航心如刀割,不顧安危冒着彈雨準備強行起飛迎戰。

然而當他衝進駕駛室,飛機卻遲遲無法發動,地勤人員要求他立刻轉移,暫避日機炮火。

可高志航求戰心切,繼續嘗試,連續打火終於發動成功時,飛機還在跑道上滑行,日機的炸彈落下,正中高志航座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高志航壯烈犧牲,年僅30歲。

這樣的悲壯在那時的神州大地幾乎每日都在上演。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川渝兩地成爲日軍空軍重點照顧對象。

1941年3月14日,日軍再次對成都發動空襲。發現日軍飛機後,國軍空軍立即疏散成都機場的老舊飛機以及轟炸機。

中國空軍第三、第五大隊飛行員緊急跑向跑道,登機啓動剛從蘇聯接收回來不久的31架伊153型新式飛機升空作戰。

林徽因的三弟林恆所在東面區域此刻已經被日軍飛機控制,狂轟濫炸。

這種制空權完全被對手掌控的局面下,起降無疑是明顯的靶子,九死一生。

林恆怒火中燒,更不忍心飛機毀掉,冒死登機,結果飛機剛拉起來不久就被當頭的日軍飛機擊中,頭部中彈,墜機於雙流南門一帶,時年25歲。

這場空戰持續了半個小時,中國空軍31架對戰12架日軍零式戰機,因伊153型性能遠遠落後於零式飛機。

最終,中國空軍第五大隊大隊長、特意從國外回來從軍的黃新瑞、副大隊長岑澤鎏、中隊長周靈虛以及江東勝、林恆、任賢、袁芳柄、陳鵬揚8人犧牲,飛機被擊毀13架,受傷8架。

這一刻的中華大地悲風秋雨,國人斷魂。

現實殘酷,在曠日持久的空戰中,中國空軍死傷殆盡,沒有所謂的力挽狂瀾,只有無盡悲歌!沒有所謂的絕處逢生,只有青山忠骨。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空軍擊落日軍軍機1400多架,中國空軍也損失了上千名飛行員,這些年輕的空軍戰士血灑長空。

在南京紫金山麓有一個國際抗日航空紀念公園。高志航與很多筧橋航校戰友的衣冠冢矗立在此。

告訴世人他們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