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AI風險的唯一解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7月4日開幕,全球智囊相聚中國相約上海,探討人工智能(AI)之於全球經濟和人類未來。

三位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傑·瑞迪、曼紐爾·布盧姆巔峰對話,暢聊AI時代機遇與挑戰,清華大學薛瀾、黑石集團蘇世民、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周伯文、百度李彥宏、阿里王堅等來自產學研各領域的大佬也均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思考。

AI前景是光明的,但不乏曲折。在具象範疇,存在“大模型開源閉源誰更好”“AI時代草根創業難不難”“兼顧安全和性能,AI發展是否失衡”等方法論分歧,也有英偉達GPU銷售禁令、OpenAI接口斷供等受地緣政治影響的現實難題。

風險不是毛毛雨,也不是洪水猛獸,“既要又要”是AI的發展宿命,沒有任何個體能獨自面對,正如本次大會“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的主題和發佈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解決AI風險,開放始終是唯一解。

AI的風險底層是技術問題,由於其決策過程常因技術黑箱而顯得神秘莫測,這種不透明性不僅削弱了公衆的信任,還爲技術主導者的濫用和誤判提供溫牀。推動AI技術的開放勢在必行,讓更多人能夠深入瞭解AI運作機制。

比如通過公開源代碼、發佈技術報告、建立透明的評估體系等措施,從而增強信任,減少誤解,也能從技術維度儘可能地規避黑箱操作,讓專業力量監督專業力量成爲可能。

從技術自律和監督,走向制度和體系化監管,是AI實現全球治理的必經之路。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技術差距,必然導致治理水平的差距。但AI風險又是跨越時間、空間的全球性威脅,傳統各自爲政的監管模式往往難以適應AI技術的複雜性和快速變化性。

因此,加強協同共治,確保智能向善。加強發展戰略、治理規則、技術標準等對接協調,推動建立普遍參與的國際機制,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治理框架和標準規範,確保人工智能發展安全、可靠、可控,始終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和價值標準。

就在幾天前,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了中國主提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140多國參加決議聯署。

AI發展應當惠及全人類,而不是成爲少數人、機構(公司)和國家的特權,通過開放的策略,消弭AI狂飆所帶來的數字鴻溝,這本身就是消除最大的不確定性,畢竟在數據和隱私風險之外,AI的威脅已經反映在法律、就業、道德倫理、國家安全等更廣泛的層面。

風險在每個技術革命的時代都有,但無論蒸汽、電氣還是計算機、互聯網,人類沒躲開“先發展後治理”和“各自爲政”的虧,踩在人工智能起跑線,我們有機會以開放姿態尋求協同共治之道。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