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陸生引活水 大學免關門

日前又見「少子化低谷未到,招生已受衝擊」的新聞報導,因應辦法就是教育部允許寄存名額取代減招。大學校長隨即稱,少子化衝擊已數年未見改善,最糟的時刻尚未到,未來幾年招生情況只會愈來愈糟,不大有機會改善。

如果「立足臺灣,放眼國際」、「開眼看世界」真是高教政策訴求,唯有引進活水、開放陸生,地緣上由近及遠,開闊視野、增廣聽聞、拉大識見、師生受益。不僅學生免除「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老師也得見「善學者,師逸而功倍」。畢竟,師傅聰明,是徒兒教的;老師優秀,需要學生激盪,否則豈會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說法。

日前檢查文稿,準備送繳用於「學術會議」、論及「詩豪」劉禹錫與白居易情誼及唱和的詩作。然而,對岸的一般報章、雜文短篇,均見有人寫—只有我們想不到的議題,沒有他們寫不出的題目,雖非長篇巨構,也非碩學俊彥,卻不因作者年少,寫得仍見亮點、令人驚豔,讀來有英雄出少年的感動。

因曾發表陶淵明與米沃什詩作對觀,驚喜看到剛出版的《米沃什與布羅茨基:詩人的友誼》中譯本。對岸新書出版,沒有停滯;研究議題、書寫對象,不僅限於古代中國。反觀我老牌出版社驚傳收攤,公告說「因疫情長期影響,加上讀書風氣不再…」老成凋零,隨主事者羽化,不是孤例個案。兩岸在此事上,至少人文類的讀寫及出版上,愈見差異化。

當八月下旬,《經濟學人》在第一時間評論3A遊戲《黑神話:悟空》憑什麼砸開一座遊戲金礦時,遇到二名年輕科技新貴正在談玩遊戲,好奇問《黑神話》如何?二人禮貌的答以:「是中國的遊戲,只有中國人在玩。」

日昨,母校舉辦新校長遴選暨候選人治校理念座談會,五位菁英候選,皆爲長期教研、以校爲家、勤奮用功,願意犧牲享受、勇於承擔的高教校務。若在十年前,輿論會是「未見國外回來者,需要引進外界高教訊息」。時移勢遷,主客觀環境及氛圍使然,雲林一國小傳出學生沒做功課,老師以「搬磚體罰」,影片流出引發爭議;有家長指控老師虐童,「學生徒手搬磚塊、爬樓梯很危險,萬一摔下樓怎麼辦?」校長隨即得出面解釋。

臺灣教育環境,與時俱進,變動快速。引進活水果真是知易行難?以中文系爲例,若不吹熄燈號,長此以往,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走上文藝創作,就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