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聖泰醫藥股價“巨震”、復宏漢霖被私有化,港股18A企業如何度過“漫長寒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韓利明 上海報道

連日來,“港股18A”上市的Biotech(生物科技企業)君聖泰醫藥(02511.HK)股價如坐過山車。

6月24日,君聖泰醫藥開盤下跌,盤中跌幅一度超過61%,當天最終以1.52港元/股收盤,跌幅達57.66%。次日,君聖泰醫藥股價回漲7.24%。截至6月26日,該公司股價再次下跌8.59%,收報1.49港元/股,總市值7.67億港元。

6月24日晚間,君聖泰醫藥緊急公告稱,“截至本公告時間,公司確認並不知悉任何有關股份價格近期出現波動的原因,亦確認集團的業務營運維持正常,且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並無發生任何重大不利變動。”基於此,市場猜測君聖泰醫藥此輪股價下跌或許與禁售期滿相關。

事實上,“港股18A”自開板以來經歷了5個年頭,共有超60家生物科技企業通過該規則在港股上市。或受限於生物醫藥行業正在經歷的資本寒冬,這些上市企業的股價多數難言樂觀。日前,依靠創新藥上市扭虧爲盈的復宏漢霖被私有化已成定局,業內猜測一貫以創新佈局爲主的復宏漢霖在港股市場價值被嚴重低估是原因之一。

縱觀整個生物醫藥行業,智慧芽全球生物醫藥產品總監裴立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站在國際視角上看,創新藥企業資本退出方式也不要侷限於IPO,只要做的領域真正是‘未滿足的臨牀需求’,且堅持創新,而不是照搬別人走過的路,一旦在臨牀上取得積極效果,一方面,可以通過license out權限獲取階段性資本繼續推進項目;另一個選擇是被Big Pharma收購,這些都是國際Biotech公司資本退出很重要的手段。”

儲備充足的現金流

繼2023年5月君聖泰醫藥首次遞表上市,因超過6個月期限被迫中止後,同年12月,君聖泰醫藥再次遞表,並於當月22日在港交所敲鐘。上市首日,君聖泰醫藥收報12.38港元/股,較發行價格漲7.65%。四個交易日後,公司股價一度漲至13.18港元/股,市值超過60億港元。

但隨後,君聖泰醫藥股價一路震盪下跌,半年內,較最高股價已跌去近9成。

對於日前君聖泰醫藥股價開盤大幅下跌,市場猜測或與禁售期滿相關。君聖泰醫藥發佈《最終發售價及結果公告》顯示,6月21日,包括泰格醫藥、海普瑞、深圳前海海創基金等在內21家首次公開招股前的投資者都到了禁售期最後一天,合計解禁股份佔比爲42.2%。

拋開上述市場猜測,君聖泰醫藥底色如何?

君聖泰醫藥成立於2011年,聚焦代謝及消化系統疾病領域未滿足的重大臨牀需求,開發多功能、多靶點的原研創新藥,包含1款核心產品HTD1801及4款其他候選產品的產品管線。但5款候選產品均處於臨牀階段。

具體來看,HTD1801正在開發用於治療多種代謝及消化系統適應症,包括代謝異常性脂肪性肝炎、2型糖尿病、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其中,進展最快的2型糖尿病在中國內地已啓動三期臨牀。

《緩解2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指出,2型糖尿病需要長期使用降糖藥物治療。隨着我國肥胖患者人數增加,糖尿病羣體呈現年輕化趨勢。灼識諮詢數據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市場預期將由2022年的534億元增長至2032年的109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爲7.5%。但這一龐大市場不乏競爭者,禮來、諾和諾德等大型跨國藥企已在攻城略地。

君聖泰醫藥面臨的競爭不可謂不大。從招股書和年報數據來看,近年來,君聖泰醫藥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至2023年分別達1.83億元和3.12億元。由於持續大額的研發投入,疊加尚未有產品實現商業化收入,同期,君聖泰醫藥經調整淨虧損分別達到1.84億元和2.88億元。而截至2023年底,君聖泰醫藥賬上現金及銀行結餘尚有6.08億元。

在生物醫藥創新賽道,對於Biotech而言,造血速度能否跟上資金消耗速度是關鍵。

安永大中華區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行業聯席主管合夥人吳曉穎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儲備充足的現金流對於研發投入巨大的創新藥企至關重要。據我們觀察,Biotech企業確實面臨現金流問題。儘管如此,隨着今年3月份以來針對創新藥的支持和鼓勵政策的出臺,各地政府紛紛制定了創新藥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這也爲Biotech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

“爲了獲得資金,特別是長線資本投入,我們看到的Biotech企業做法是探索基於自身有前景的研發標的,尋找政府和其他潛在投資者的支持。這些投資者可能包括地方政府、國家級基金以及專注於醫藥創新的風險投資機構。各地政府目前重視創新藥的發展,也在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和發展規劃。Biotech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政策紅利,參與國家或地方的創新項目,從而尋求資源支持。企業也可以考慮與其他利益相關方合作,例如:藉助外資企業的海外渠道和資源進行國際化擴展,獲得新市場。”吳曉穎補充。

創新、多元與合作

2018年4月底,港股18A新規給尚未盈利的藥企開闢“綠色通道”,南下入港的生物醫藥企業在2021年達到頂峰,共有34家藥企上市,募資合計789億港元。隨後2022年和2023年,上市公司數量和融資金額均有所下降,其中,2023年僅有13家生物醫藥企業登陸港股,合計募資107億港元。

何時能夠實現盈利,是市場對港股18A上市藥企的關注重點和期待。隨着重磅單品陸續實現商業化銷售,不少Biotech已陸續“上岸”。此外,license out也成爲企業縮窄虧損,甚至是扭虧爲盈的關鍵。

據統計,2023年,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宏漢霖分別以174.23億元、62.06億元、53.95億元位居港股18A上市藥企營收前三名,此外,康方生物、再鼎醫藥、科倫博泰、君實生物、榮昌生物全年營收均超10億元。而康方生物、復宏漢霖、和鉑醫藥首次全面扭虧爲盈,分別實現淨利潤20.28億元、5.46億元和1.61億元。

具體來看,2023年是康方生物上市以來首次實現盈利的年度。其中,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腫瘤免疫雙抗開坦尼®(卡度尼利,PD-1/CTLA-4雙抗)貢獻產品銷售額13.58億元,同比增長149%。同時,雙抗依達方®(依沃西,PD-1/VEGF雙抗)確認的2023年度技術授權和技術合作收入約29.23億元。

無獨有偶,2023年也是和鉑醫藥首次實現財務盈利的年度,報告期內的收入構成主要來自於產品授權、研究服務和技術授權,總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於與輝瑞、Cullinan Oncology和科倫博泰的授權合作。

而同樣在2023年實現扭虧的復宏漢霖,日前披露公告稱,復星醫藥擬通過控股子公司復星新藥收購併註銷復宏漢霖其他現有股東持有的其全部股份並私有化復宏漢霖,現金對價合計不超過54.07億港元。這一消息的背後是,復宏漢霖自2019年9月上市以來,股價已跌逾五成。

近年來,隨着創新藥高估值泡沫逐漸破滅,生物醫藥行業發展進入調整週期,創新藥企在資本市場遇冷成爲“常態”,何時觸底反彈尚未可知。

在裴立東看來,“創新藥研發週期長、資金投入大、成功率低已經是行業共識,短時間內無法盈利是當下衆多Biotech面臨的挑戰。同時,也可以看到一旦一款‘重磅炸彈藥物’上市,可以給企業注入無限的資金和活力,這就是創新藥之所以持續發展的底層邏輯。Biotech還是要堅持創新,瞄準空白市場,等待時機破土而出。”

“Biotech要度過市場週期,需要具備靈活的戰略和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多元化的產品管線也是關鍵,通過開發多個潛力項目,降低單一項目失敗帶來的風險。”吳曉穎補充,“同時,企業應積極尋求長期投資者,建立穩定的資本來源,這些投資者看重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回報,有助於企業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定。”

“此外,Biotech也需要了解政府的支持政策,如資金補貼、稅收優惠和研發資助,可能在市場低迷時獲得額外的支持。與生態圈的夥伴(例如科研機構、高校等)的合作也是一種重要的策略,通過聯合研發和技術轉移,企業可以減少研發成本並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吳曉穎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