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世代/【學習變老】他的座右銘是「傾聽」 抱怨促成23項創新

蔡芳文建議提前做好「財務規畫、健康促進、社會支持」3項準備,才能更好應對老後生活。記者陳正興/攝影

蔡芳文擔任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時期,研究中心掛着大大的「傾聽」兩字,他說,這兩個字其實來自於阿公阿嬤的抱怨,而這些抱怨,最後竟促成廿三項創新開發。

他表示,當時雙連有兩百零六名正式員工,平均年齡約四十歲,即使都具備相關證照及專業素養,但與長輩年齡落差很大,不一定完全瞭解他們的需求,尤其是在硬體設備方面最能看出差異,他舉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座椅和電梯兩個例子。

椅子,年輕人喜歡愈軟愈好所以懶骨頭很受歡迎,但老人家坐下去卻爬不起來,他曾更換一整批座椅,「結果買進來之後阿公阿嬤開始罵,因爲墊子太軟了。」電梯,以前電梯門的紅外線只有兩點,感應不夠靈敏,阿公阿嬤走路較慢很容易被夾到,甚至有人因此被夾到骨折送醫,結果肯定是被家屬指責。

蔡芳文表示,阿公阿嬤們的抱怨都是很好的建議,他跟同仁積極尋求解方。

當時與臺大智活中心合作,劉佩玲教授就提出要傾聽長輩的心聲,於是傾聽就成爲蔡芳文與團隊同仁的座右銘,雙連後來成立研究中心,開發的產品分爲日常生活與智慧科技兩大項。

椅子方面,他與傢俱工廠合作,客製化符合老人需求的座椅,「坐墊不能太軟,要可以跨手跨腳,材質要透氣等等。」

至於電梯,將紅外線增加到七十二個點,大幅提升感應,再也不會夾到阿公阿嬤。此外也運用在照顧上,有些長輩中風後肢體痙攣,爲此研發出反手套,保護長輩的雙手;現在普遍使用於長照機構的定位系統,也來自於雙連,「我不喜歡使用監視器,改用定位系統,戴在手上只要離開活動區域,同仁就會收到系統提醒」。

直到蔡芳文退休,雙連研究中心仍持續運作,而這些成果都來自於傾聽阿公阿嬤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