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團團的兩岸共識

(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大陸贈臺大貓熊「團團」傳出罹患腦部惡性腫瘤,病情緊急,大陸國臺辦也迴應證實擬選派2名診治和護理專家赴臺參與治療和護理工作,而臺灣相關部門均表態以最快速度覈准各項申請。團團一直深受臺灣民衆喜愛,也被視爲兩岸民間交流大幅提升的象徵,如今爲了團團,兩岸官方也暫時放下日益加深的敵意,爲救治工作大開綠燈。

這當然能體現出兩岸希望改善關係的態度,也證明兩岸一直都沒有升高民間敵意的原始動能。拋開政治分歧,特別是有意爲之的政治操作,其實兩岸沒有理由走到今天這般不相往來的地步。恰恰相反,兩岸加強合作和交流的動能非常強大,大到即便有政治阻隔和疫情衝擊,也沒有逆轉這一趨勢。中共二十大之後,各方又在揣度大陸武統的時間表或可能性,並且熱衷於從大陸的人事佈局中找到對臺武統的蛛絲馬跡。

但無論是根據人事來反映政策,還是通過政策來決定人事,其實都不過是細節安排,都要服務於大陸的整體戰略。對大陸來說,在自己能夠決定的範疇之內,當然是以國內政治爲第一優先,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改善這些對大陸來說都是最高的政治議題,只有壯大了自身實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纔會確保大陸的長治久安。

雖然這次中共二十大報告中不厭其煩地強調安全,但這主要還是體現爲防守,其實同樣是爲了保護國內發展格局,避免外部挑釁和對抗衝擊了這一格局。這從大陸對待俄烏衝突的謹慎態度就可管窺一二,大陸一直都試圖避免自己捲入其中,即便大陸與俄羅斯的關係已經是公認的友好。

對待臺灣議題也同樣如此,與其關注二十大報告中個別字句的調整,不如多關注二十大報告中擘畫的大陸發展藍圖,因爲無論是中美關係還是兩岸關係,最終都是要服務於這一更大的目標,而不是相反。

如果理解這一思路,就能理解大陸會抓住各種機會,增進兩岸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無論是救治團團還是歡迎工商團體訪問,都是如此,大陸絕不會關上交流的大門,也不會放棄與臺灣各方政治勢力溝通的努力。

多年以來,大陸常常指責兩岸關係的癥結歸根究柢來自於民進黨,後者只簡單將之視爲政治攻擊,而從未真正反思,也沒有深入理解大陸整體發展戰略與解決兩岸問題的辯證關係,這才導致了一系列的重大誤判,將自己陷入各方關係升溫的虛幻榮景中,殊不知臺灣現在已變成各國被大陸制裁政客的投機場所,因自己無法與中國大陸開展生意往來,就只好到臺灣尋找商機,這些代價一次兩次看起來不多,但現在各國政客紛至沓來,再厚實的家底也不夠用,而如果蔡政府不肯提供真金白銀,也可以預料會受到反噬。

歸根究柢,臺灣總要面對如何直接處理與大陸的關係,對抗兩岸民間交流的深層動能要付出太大代價,而且很容易被反噬。但無論如何,改善關係的主動權就掌握在臺灣社會手中,如果民進黨不肯妥協,那民間也應該有撥亂反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