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這4種職場“情緒消耗”
年後復工第一月,不同職場人有不同的“精神狀態”。
網友@PM324表示:“就像上學時期待開學一樣,開工以來幹勁滿滿。”而網友@菜菜則表示:“開工第一晚,加班回到自己出租屋後,忍不住大哭。”
與常見的“年後綜合徵”相比,部分職場人的情緒起伏更大,對上班的牴觸心理更強。尤其以下4種“隱形”的情緒消耗,正在不知不覺中侵蝕着職場人的心理防線,看看你中了幾個?
01 身份轉換難:“在家的小祖宗,公司的小螺絲”
春節假期已然遠去,但那些愜意景象仍歷歷在目。睡到自然醒,和家人談天說地,和朋友開懷大笑,放下包袱做回自己。
而一回公司,生活便有了很大的不同。每天朝九晚六,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面對客戶,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整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了工位上,難免讓人滋生心理落差。
朋友小敏是一位銷售,工作免不了見客戶、談業務。雖薪資可觀,但社交佔據太多時間,常感心累。
無論前天應酬到多晚,第二天她都得準時起牀,化個淡妝,穿上得體衣服,收拾心情去見客戶。
對她而言,最幸福的日子便是春節放假。那幾天不用社交,不用察言觀色,每天睡醒就能吃上早餐,再悠哉遊哉地看電視、刷手機,享受無比輕鬆的假期時光。
儘管公司是小敏的夢中情司,但面對在家與公司的生活落差,她也很難快速轉換,情緒消耗也隨之而來。年後上班,情緒低落了一週多,才慢慢恢復。
博主@小新瘋語同樣接受不了這種落差:“在家:一家人圍着我轉。在單位:誰都能把我使喚。”
在家是小祖宗,回公司變成了小小螺絲釘。難怪讓人無心上班,心情煩悶。
02 任務積壓多:“高效者的挑戰,拖延者的噩夢”
網友@wang表示:“那些年後再說的爛攤子,導致我現在非常恐懼上班。”
春節假期前,秉承着“快過年了,年後再說”的理念,許多工作任務被擱置,工作節奏被打亂。年後復工,面對堆積如山的任務,不少職場人精神緊繃,片刻不敢鬆懈,全力以赴趕進度。
網友@石榴氣泡水分享自己年後上班的狀態:“忙且發瘋”。
年後復工,除了要收尾的原有項目外,還新增了數量翻倍的投標項目,她不得不開啓高強度的工作模式。比這更讓人崩潰的是,全是需要趕進度的急活。她無奈地表示:“幹不完的項目,加不完的班,熬不完的夜。”
面對年後任務多的情況,甚至還有職場人表示:“要瘋了,寧願不放假!”
此外,頻繁的線上溝通無法避免,一次次打斷工作思路,讓人更加煩躁不已。不得不把思緒從手頭的任務中抽離出來,回覆信息。
“好的。”
“收到。”
被打斷的次數越多,難得集中起來的狀態就越容易被打亂。對於高效職場人來說,尚可以應付得來;而對於工作效率較慢的職場人來說,這簡直是噩夢。
一整天都處在“任務進度緩慢,生怕完不成任務”的焦慮情緒之中,情緒消耗之大,不言而喻。
03 生活差距大:“樂觀者的動力,敏感者的負擔”
“比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職場人。
春節假期間,職場人的生活狀態各不相同。有的人去了國外旅遊,享受休閒時光;有的人卻因各種原因,假期過得並不愉快。
網友@小留說:“這個春節,選擇旅居過年。在喜歡的城市買菜、做飯,海邊散步,放煙花。很開心!”
另一位網友說:“和以往一樣,和家人一起,吃火鍋看電視,雖平淡,但也幸福。”
網友@小兜卻說:“父母總翻舊賬,自己總被指責、被對比,心情很煩悶。”
復工後,在與同事交流假期經歷時,這種生活差距就會被放大。樂觀者可以一笑而過,但部分情緒敏感的職場人卻難免陷入內耗和沮喪。
性格內向的小曾坦言,每次年後復工,都是一場大型的社交活動。看到同事們交談甚歡,分享各自的快樂假期,自己總是插不進去話,不禁羨慕他們的生活狀態。她忍不住自我調侃:“人在工位,看似不在意,實則完全無法專注工作。”
工作本身就有情緒消耗,若再加上心態上的壓力,情緒消耗累積,往往會讓人感到沉重的負擔。
有這樣一句話:“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能改變心情。”放下比較,接受差異,過力所能及的生活,專注自己會更快樂些。
04 目標難設定:“規劃者的新生,迷茫者的困局”
職場中,比起幹不成一件事,更令人恐懼的是不知道想幹什麼。
博主小林作爲入職半年的職場新人,初入職場時,他滿腔熱血,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努力提升業務能力,爭取升職加薪。
但經過半年工作,他發現自己對這份工作及其未來發展路徑不感興趣。越幹越迷茫。
年後復工,這種狀態依然沒有改變,對未來仍沒有想清楚。看着身邊的同事都有新的規劃,對新的一年充滿熱情,而自己卻不知道該朝着哪個方向努力,愈加會陷入迷茫。
這也是許多職場人容易遇到的問題,面對新的工作任務,只是機械般地完成,隨波逐流,毫無目標地忙碌。這種不確定感讓人心生焦慮。
迷茫和焦慮會逐漸消耗積極的情緒,不僅人被困住,情緒也陷入困境。
年後復工,若感到煩悶不已,情緒超出承受範圍,先別責怪自己,試着停一停,仔細梳理情緒消耗的根源。再根據個人情況尋找解決方法,減少情緒消耗。
祝願大家能儘早調回最佳狀態,享受工作時光。
來源 | 智聯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 嶼之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