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跨省閃婚淪爲新型騙婚

跨省閃婚現象再次引發廣泛關注。

此前,紅星新聞報道了湖北崇陽一名31歲男子跨省閃婚後,因不堪忍受人財兩失服農藥自殺,引發全網關注。記者隨後走訪發現,去年9月開始,崇陽另有四個家庭,在當地同一家婚戀公司的介紹和帶領下,先後前往貴州跨省“閃婚”,無一例外,女方均在半年內“離開”。記者調查發現,全國多個省份均有跨省“閃婚”出現,而牽線搭橋的中介大多有和貴州婚介合作的影子。

一個青年的自殺悲劇,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跨省閃婚背後隱藏着的巨大危害,也揭開了這條灰色利益鏈的冰山一角。從媒體調查情況看,跨省閃婚存在諸多不合常理之處,甚至比較明顯的騙婚嫌疑。在部分大齡青年“娶妻難”的背景下,這種有可能淪爲新型騙婚的跨省閃婚現象,應引起社會高度警惕。

相比傳統騙婚,這種新型騙婚手段更加隱蔽。一方面,當事人與婚介簽有協議,協議內容對當事人極爲不利,基本撇清了婚介的責任;另一方面,女方沒有僞造證件,而是利用真實身份證件進行合法登記,併到男方家裡生活了一段時間。這種表面上合法有效的婚姻,實際上疑點重重,比如從相親到領證多在三天內完成、男方家庭都支付了高額彩禮和中介費、女方均在半年內一去不回……

更可怕的是,明明是人財兩空,但由於證據不足,受害者維權之路異常艱難,公安機關也難以實施精準有效的打擊。據報道,在兩個共300多人的微信羣裡,來自全國多個省份的受害者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能立案,但能立上案的,屈指可數。即使將騙婚者繩之以法,也很難追回全部損失。不難想象,男方及其家庭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種種跡象顯示,婚介機構在其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爲賺取高額中介費,一些婚介機構利用男方急於結婚的心理,不惜採取虛假宣傳、隱瞞真相等手段,誘騙男方支付費用並簽訂不公平的協議。更有甚者,與女方狼狽爲奸、串通一氣,利用短暫的婚姻關係牟利。從報道看,跨省閃婚已逐漸組織化、專業化,甚至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利益鏈。

防止跨省閃婚淪爲新型騙婚,相關部門要積極作爲。除依法嚴懲借婚姻詐騙的犯罪行爲外,還應從制度層面發力,建立健全婚介機構的監管機制,加強對婚介機構的資質審查、日常監管和違法行爲的處罰力度。同時,推動婚介機構建立透明的服務流程和收費標準,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公安、法院、民政等部門要強化協作和配合,形成打擊治理合力。

爲防止騙婚行爲,有地方已拿出切實的舉措。今年9月,福州市長樂區民政局在答覆政協委員建議時透露,在辦理結婚登記過程中,當發現女方曾多次與不同對象閃結閃離,或者發現雙方當事人剛認識幾天就申請登記時,該局要求窗口工作人員應予以提醒,儘量讓雙方當事人深入瞭解彼此後再來登記,避免因騙婚等問題引發矛盾糾紛和彩禮損失。這種做法值得推廣。實際上,這種做法也重申了一個常識:“病急不能亂投醫”,越是急於結婚,越要睜大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地跨省閃婚事件中,牽線搭橋的中介大多有和貴州婚介合作的影子——這其實是一條違法犯罪線索,相關部門不應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