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馬光遠:在人類工業化的歷史上中國的工業化非常成功,是成功的典範,不是失敗的典範

馬光遠:我們製造業過去很成功,現在很難玩下去,舊模式紅利耗盡(來源:why星人)

2023年11月6日,本站聯合上海青浦區政府共同舉辦的“數據共生智能未來-2023全球數字大會”在國家會展中心(進博會主會場)正式拉開序幕。大會彙集了中外科學家、企業家、學者等潮頭先鋒,共同探討數字產業的未來趨勢,捕捉中國經濟新動能,致力回答有關數字經濟痛點與難點,一同探討數字中國的機遇與挑戰。

現場,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以《中國產業升級與數字化改造》爲題發表了主題演講。馬光遠指出,當下不少人高看了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而忽略了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取得的成就,這無疑是一葉蔽目。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製造業發展從全球極小到現在佔據三分之一的產能,進步和成就無疑是巨大的。

馬光遠指出,現在,隨着中國對經濟發展傳統模式紅利吃得“乾乾淨淨”,現在經濟轉型勢必將成爲頭等大事。其中,金融強國,科技強國、數字經濟等都將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對發展數字經濟來說,中國經濟的場景非常豐富,產業具有全面性,消費場景和使用場景的優勢,將會在未來提供給數字經濟轉型巨大的能量和機遇。(作者:普子胥)

以下爲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演講節錄:

在數字化大背景下,我們怎麼去看中國經濟?怎麼去看中國經濟未來增長動力?

現在不客氣地講,大家對中國經濟還是有很多擔心,甚至有一些人對中國經濟非常悲觀。這種擔心,這種悲觀應不應該?有沒有道理?我想從中國工業化的歷史到今天中國的產業轉型結合來看。特別是今天這個會,我認爲是我們觀察中國經濟最好的一個時間窗口,最佳的一個視角。

現在很多人談中國經濟,總有自己的這種視角和邏輯。不過,我有自己的一個邏輯:一般情況下我參加哪方面的會比較多,哪個領域就不錯。今年以來我參加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各種會議是最多的,說明什麼?其實大家心照不宣地找到了一條中國經濟未來轉型的道路。

我想借這個機會我表達幾個觀點:

第一,中國經濟到今天爲止必須轉型。中國經濟的新週期是真的來了,我們過去幾年大家任何會議都會提一個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很多人談這個詞都是輕描淡寫,口裡面講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乾的事仍然是那些事。

但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變局”真的來了,但是這個“變局”來得有點晚。中國經濟過去40多年按照一種模式,按照經濟增長傳統的元素,這個時間已經太長了。

二戰以來,有哪一個國家按照一種發展模式、取得經濟高增長持續了這麼長的時間?沒有,只有中國。大家會談到日本,但是我想告訴大家,在60年代日本已經提出創新立國。日本當時指導經濟發展的經濟學已經是熊彼特經濟學、創新經濟學。

我們1978年改革到今天爲止,、按照一個傳統的模式,可以說把過去模式的所有紅利都吃得乾乾淨淨,連骨頭都沒剩。

走到今天爲止我們不轉型行嗎?不行了。所以中國經濟的新週期意味着什麼?大家看到的週期裡既是挑戰,但我認爲更是機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伴隨着高增長能走這麼長,真的是一個奇蹟。但是我們不能把中國經濟所有的希望都抱在奇蹟身上,要回歸常態。

所以,中國經濟早該轉型了,過去的那個路已經走得夠長了,已經超過我們的想象,40多年按照一種模式發展已經走到盡頭。我們可以看,幾乎所有的都走到盡頭了。我們做規模,做到今天這個程度再做很難。

第二,大家談到中國的製造業。其實這麼多年,我聽到談中國製造業就有一個所謂的共識:就是中國製造業不行,中國製造業沒有核心技術,中國製造業就是低端等等。但是,我不同意,我認爲在人類工業化的歷史上,中國的工業化是非常成功的,是成功的典範,不是失敗的典範。

一個國家在40多年,從佔全球極少的比例到今天爲止全球1/3的製造業都在這個國家,這在人類工業發展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你不能什麼都要,不能說我既要規模還要有技術,那別人幹什麼?

那麼,就規模而言,就影響力而言,就產業鏈而言,包括就中國工業發展過程中悄然的升級而言,我認爲非常成功。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規模,還應該看到在規模發展的過程中,在每一個歷史週期中國製造業的升級和轉型。

昨天我們還在討論一個問題。(20世紀)90年代看大家的PPT,我們都在展示一件事:美國的集裝箱、中國的集裝箱、日本的集裝箱、德國的集裝箱打開以後,你一眼可以認出中國的集裝箱,爲什麼?因爲裡面的東西都是很低級、很初級的。但是現在打開看中國的集裝箱的東西,別人未必有。而且,中國已經是高新技術產品第一大出口國。所以這種變化被低估了。

我過去老講一件事,中國經濟的成就被低估了,但是中國經濟的風險老被高估。

我們看汽車業。中國汽車走到今天這個量級,我們自己都沒想到自己能成爲全球第一汽車大國。不僅僅是汽車業,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我們的成就都被低估了。所以我認爲中國的工業化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就像我剛纔所講這種模式不可持續,這種模式玩不下去了。這兩年講到“卡脖子”的問題。這個“脖子”我昨天聽一個笑話,說美國卡我們的“脖子”,那我們怎麼卡美國的“脖子”?我們在出口衣服把那個領口給做得小一點。這是個玩笑,但是這個玩笑的背後是什麼?“卡脖子”不僅僅指的是關鍵技術,很多小技術、很多小領域,很多小環節,這反映的是什麼?反映的是我們過去的發展模式本身並沒有放在創新和技術層面。別人想卡的話,有時候可能我們連一臺手術都做不了,不僅僅是沒有芯片。

所以,現在到了該轉型的時候,如果說過去情有可原,但現在如果還想着按照過去的模式去發展,根本不可能。

過去的發展比較成功,但是現在到了跟這種成功的模式告別的時候。所以,我們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現代產業體系?二十大提出到今天,各個行業都在談,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意味着什麼?下一步的成功在哪裡?我們的成功之道在哪裡?

今年一直在談中國的一個戰略路徑,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味着有現代化產業,那麼現代化產業的支撐體系是什麼?我認爲今年這個戰略路徑已經很清晰。前兩天召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建設金融強國,金融很重要。第二重組科技部,科技很重要,創新很重要。第三建立數據局,數字經濟很重要。

這是未來中國經濟三大戰略路徑,也是中國的產業機遇,爲中國經濟下一步的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其次,我覺得數字經濟場景下,因爲中國經濟的多樣性,中國製造業的全面性,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性,恰好給中國的數字經濟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態,農業領域就有很多數字化的例子。三次工業革命我們一直在研究,決定三次工業革命的究竟是技術還是金融?還是應用場景?我的觀點是應用場景最重要。那麼,一個國家的產業生態能給一種新的技術提供應用場景,這將是最重要的。並且,我們的應用場景是最全的。

我過去一直講一個話,中國能成爲數字經濟的贏家,這個贏家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的應用場景太多了,高端的、低端的也有,而且我想告訴大家,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做高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心懷那麼崇高的理想,有些小產業改動改動就可以。

中國的應用場景最多,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看的話,未來的中國經濟仍然充滿想象。也就是說我們老找中國經濟下一個增長點在哪裡?根本不需要找,把數字經濟百萬億級,智能產業百萬億級,雙碳百萬億級,消費拉起來也是百萬億級的,四個“百萬級的”再造了四個重要經濟,產業地圖也很豐富。

因此,我們現有的這種產業,這種區域的差異,三大產業都跟數字化的這種融合充滿了很多的想象力,我覺得根本不需要太擔心中國經濟。

最後我提三個結論:

第一,中國的工業化很多好經驗值得總結。

第二,中國經濟如果有第二個奇蹟的話,一定是對我們所有產業數字化的改造。

第三,我們現在老談不確定,我覺得對於人類而言,對於研究經濟的而言,對於研究技術的而言,我們應該擁抱不確定。如果一切太確定,太沒意思了,我希望中國經濟越來越有意思,我希望上海,包括青浦越來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