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阿里“拆牆”!

繼騰訊和阿里“握手”之後,京東和阿里也開始“拆牆”。

有媒體報道稱,淘寶天貓即將正式接入京東物流,預計於10月中旬上線。同時,京東也將接入菜鳥速遞和菜鳥驛站。此外,京東將正式接入支付寶支付,預計在“雙11”前夕推出。證券時報記者從接近京東物流的業內人士處瞭解到,該事項基本屬實。

這意味着,以後淘寶和天貓的商家在選擇商品寄送方式時,多了一個京東物流的選項。而京東商城的商家,也可以選擇菜鳥速遞發貨。快遞行業分析人士認爲,頭部電商平臺之間的“握手言和”不僅基於大的監管背景,更是市場發展趨勢所需,“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快遞行業,價格戰都難以爲繼,只有雙方優勢互補,才能進一步降本增效,未來比拼的是服務。”快遞行業專家趙小敏表示。

物流配送將互聯互通?

目前,消費者在淘寶和天貓上下單,主要的物流配送方有“通達系”、菜鳥、極兔、順豐和郵政,沒有京東物流。一般來說,商家若講究性價比會選擇“通達系”或極兔,若追求時效性和高品質服務,就會選擇順豐。據記者瞭解,目前在淘寶、天貓的電商包裹中,“通達系”的份額最大,甚至接近八成。

而一直以來,京東物流主打高時效性、服務品質好,且高價格,與順豐不相上下。因此,此次京東物流接入淘寶、天貓,能否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仍存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京東物流的進駐將給追求高品質服務的商家和消費者多了一個選擇。與此同時,或將給定位相似的順豐帶來一定的競爭壓力。

“不同的產品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京東物流的價格肯定高於通達系企業,但具體高多少是商家最終是否選擇的重要因素。”趙小敏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

而對於京東商城,此前京東自營平臺的物流配送主要由京東物流承擔,而京東平臺上的第三方商家,則會使用其他快遞企業,但不包括菜鳥。而隨着京東商城接入菜鳥速遞後,平臺上的商家也多了一個菜鳥速遞的配送服務選擇。

受訪人士認爲,菜鳥速遞進入京東對其影響不大,但菜鳥驛站接入京東商城的業務,則會一定程度上增加驛站的業務量。更重要的是,這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京東物流送貨上門的壓力,“現在京東商城的很多商品是需要送貨上門的,菜鳥也具有這樣的功能,菜鳥的配送成本也低一些,京東的配送壓力也會小一些。”雙壹諮詢董事總經理兼首席諮詢顧問龔福照對記者表示。

市場變化是根本驅動力

先是騰訊和阿里的握手言和,後是京東和阿里的互相開放,背後除了政策層面在推動互聯互通之外,更是受市場變化所驅動。

從巨頭的競爭格局來看,當前市場最明顯的趨勢是,原本處於互聯網二梯隊陣營裡的美團、拼多多、字節跳動等近些年業務迅速擴張,成功擠進頭部陣營,從競爭角度看,騰訊、阿里或是京東,或許已不算對手,甚至在業務上有了共同的“敵人”。“相比而言,京東、阿里的勢頭都沒有之前那麼猛了,何不化敵爲友,優勢互補呢?”龔福照表示。

而從電商平臺和快遞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二者都面臨價格戰難以爲繼的困局,亟須尋找新的競爭突破點。不難發現,如今各大電商平臺在經歷了一輪價格比拼之後,各平臺商品的價格已趨於透明,這意味着,各大平臺再難以“以價換量”,而平臺服務和基礎設施或將成下一個競爭點。

“京東一直走高端路線,但現在很多商品的價格已經不足以支撐其快遞費了,京東物流接入淘天系,或者菜鳥速遞接入京東商城,都可以通過業務量的增加來降低其快遞成本。”龔福照認爲,隨着電商平臺陷入增長瓶頸,在此情況下,很難撐起一張大的物流網絡,倒不如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趙小敏也認爲,在電商平臺的價格功能喪失之後,未來消費者對平臺商品品質和物流服務,以及對隱私保護等方面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而物流行業同樣如此,價格戰會加速企業衰竭,只有不斷降本增效、優化服務才能在未來的3—5年彰顯優勢。

專家稱快遞業併購重組或將加速

從騰訊和阿里“牽手”,到京東和阿里“擁抱”,互聯網大廠互聯互通的大門正越打越開,其他幾家互聯網是否也將加入到合作陣營中,備受業內關注和期待。

趙小敏認爲,中國電商進入深刻變革階段,當前從宏觀的政策面來說,互聯網巨頭間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未來美團、抖音、拼多多是否也會全面打通,非常值得關注,我認爲概率還挺大的,因爲他們背後也有一些共同的股東和投資人。與此同時,作爲平臺背後重要的基礎設施,物流體系也會隨之變革。”但在龔福照看來,當前美團、抖音、拼多多這幾家各自都正處於發展上行通道,互相打通的慾望或許不那麼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監管層多次表態鼓勵併購重組,而且不僅可以行業內做併購整合,還允許跨界併購。在趙小敏看來,這將加速快遞物流行業的併購速度,“會比預期更快,可能明年就會出現企業之間併購的案例。”

龔福照認爲,三通一達內部相對穩定,不太可能發生併購重組,但外部的電商平臺是否會併購快遞企業,卻有可能且值得關注。但他也坦言,企業相互併購的難度很大,過去這些年行業內曾經有過的幾起併購案例都不算成功,也就極兔速遞併購百世快遞、豐網有點影響力。“如今物流行業的門檻已經很高,進行相關資本運作的風險也很大了。”

責編:葉舒筠

校對:李凌鋒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