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導財評丨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期貨工具大有可爲

日前,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統計數據,今年1至8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額爲387.55萬億元,同比增長3.68%,其中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成交量、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38.08%和24.33%。

金融期貨是以金融工具爲標的物的期貨合約,與其他期貨產品一樣,也有規避風險和發現價格的功能:投資者可以根據市場的不同情況,採取在期貨合約到期前對衝平倉或到期履約交割的方式,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同時,合約買賣又接近於競爭市場,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投資者對金融商品價格走勢的預期和金融商品的供求狀況。

也正因如此,金融期貨產品可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致力於幫助實體企業有效進行風險管理,最終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和生產經營穩定性。爲了給實體經濟發展營造穩定的金融環境,就要用好金融期貨工具,着力提高期貨市場的運行效率、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豐富金融產品供給。

前段時間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五篇大文章”緊緊圍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需要建設高質量的資本市場,及時調整和優化現有金融體系結構,建立和活躍無形資產交易市場。

作爲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期貨市場爲助力金融強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爲後續期貨市場繼續發揮更大作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具體來說,作爲普惠金融的探索,“保險+期貨”模式有效控制了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行業的衝擊,維護了農民、農業企業的生產積極性;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和指數相關期權等金融衍生品,讓投資策略趨向多元穩健,豐富了養老金融產品;不少期貨公司從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研發,開拓了數字金融領域全新業務場景;工業硅、碳酸鋰期貨和期權的成功上市,有力支持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貢獻了期貨力量。

目前來看,金融期貨市場還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穩定性,發揮好風險管理的特有功能。只有實現了自身的穩定和市場各參與主體力量的平衡,期貨市場才能給風險合理定價,實現對風險的市場化最優處置,最終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服務實體經濟。

(大衆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