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幣原模後鑄怎麼來的?

保利秋拍這次的封面幣是一枚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金幣,大家仔細看NGC的標籤會發現,此幣給的是Restrike,也就是後鑄標識,在銅元裡,後鑄的銅元也不少,比如60年代的美國版蘇維埃銅元、新疆龍版等,價值極低,而這枚金幣卻被保利估價爲200,000-500,000人民幣,那麼這是爲什麼呢?還有,這種後鑄金幣的由來是什麼呢?別急,我們慢慢揭曉:

首先看保利官方給的拍品解釋: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金質樣幣一枚,光邊,日本大阪造幣局原模後鑄,因鋼模鏽蝕,局部版底呈不規則微粒狀凸起,存世少見,此枚鑄造精美,壓力十足,底板細膩,呈鏡面感,圖案文字犀利,工藝精湛,盡顯樣幣風采,NGC PF65 RMB: 200,000-500,000。

光緒二十九年戶部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幣樣幣一枚,人“兩”、火珠上一凹點版,日本大阪造幣局制模,北洋銀元局試鑄,未發行,是清代“圓兩之爭”時期的產物,也是中國近代鑄幣史上尺寸最大的機制龍銀,存世甚少,是爲泉界耆宿汲汲追尋之“三兩銀”之一(戶部一兩、北洋一兩、上海壹兩)。光緒戶部一兩樣幣原模來自日本大阪造幣局,於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監督下在天津造幣廠製作。最初目的是統一幣制並實施金本位,面值有壹兩、伍錢、貳錢、壹錢及半錢等五種。計劃沒能推行的原因之一,是各省因擔心利益受損而反對由中央設置總廠製造規格一致的新幣。此外,中國當時亦尚未有能力處理大量流通中的各式紙幣及計劃如何兌換,因此未能公開流通,故存世極爲稀少,有金樣、銀樣兩種,被譽爲中國銀元大珍!

首先可以看到,NGC給的是後鑄,因爲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金幣的原模存於日本大阪造幣局,而之後爲了滿足收藏需求,造幣局是使用生鏽模具又少量鑄造了一批,而這批錢幣冠以後鑄並沒有什麼疑問,但是由於是原模鑄造,且也是上世紀產物,距今久遠,並且與原模原鑄幣一樣,存量稀少,因此價格昂貴。其實這類原模後鑄幣在機制金銀幣中並不少見,如大清銀幣中字系列、漳州軍餉等也存在所謂原模後鑄。

中字二錢後鑄

就大清銀幣中字系列而言而我們知道,中國鑄幣方面的文獻所存甚少,其中關於中字一兩樣幣的資料則更少。就已知文獻來看,並無關於中字一兩“原鑄”與“後鑄”的記載。可見,這種論斷並沒有可靠的文獻依據,估計是根據中國第一代機制幣收藏大家的說法而臆斷的。

中字一兩後鑄

那麼,爲什麼第一代機制幣藏家認爲,中字這一系列有後鑄呢?

因爲人們發現有些中字一兩的底板上有“痱子”(粒狀凸起物),有些則沒有。於是第一代機制幣藏家便以此作爲區分,將有“痱子”的中字一兩認定爲所謂的“後鑄”,而沒有痱子的則被認定爲初鑄。現如今,各大拍賣公司與錢幣鑑定、評級公司也都依據此理進行判斷。

漳州軍餉後鑄

引用純熙先生的話:既然大多數都認爲中字一兩有所謂的“後鑄”,那麼這個後鑄出現在什麼時間?後鑄中字系列的原因又是什麼?

事實上,所謂“後鑄”一說目前沒有可靠的文獻依據支持,無法判斷時間,更不知道原因。

那麼可否僅憑“痱子”就將一部分中字一兩定性爲“後鑄”?如何定義後鑄錢幣?

中國第一個國家造幣廠——天津戶部造幣總廠

“後鑄”即英文的“restrike”,是由於特殊原因,在該錢幣問世後,鑄造廠使用原模具再次鑄造該種錢幣,此即所謂後鑄錢幣。在世界範圍內,後鑄錢幣屬於常見現象。

目前針對“後鑄版”中字系列的推論並不正確,論證如下:不僅“後鑄”會出現“痱子”,新鑄也會。衆所周知,就職於天津造幣總廠的意大利籍錢幣設計及雕版師魯·喬奇鑄造有少量的民國三年袁世凱簽字版樣幣。通常認爲,這些簽字版都是初鑄版,並無後鑄品。

純熙先生曾見過四枚民國三年袁世凱簽字版銀幣,對其中的兩枚印象深刻,分別是由美國藏家包克先生和臺灣錢幣藏家張秀青先生所藏的簽字版一圓,這兩枚簽字版品相皆佳,但通過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正面袁世凱臉部額頭與額頭斜上方的底版都有許許多多的“痱子”樣凸起紋。

另外,從技術角度分析,鋼模一般推測應該使用中碳鋼。優質中碳鋼兼有韌性和硬度的特點,但在潮溼的環境下,碳鋼卻易於鏽蝕。這種鏽蝕往往成片出現,不大會有針樣的腐蝕孔,因此用鏽蝕的鋼模清理後鑄造的錢幣表面應該是成片的鏽蝕痕跡。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將兩枚分別由原模和鏽蝕後的同一模具打製的古希臘錢幣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這些由模具鏽蝕引起的凸起呈斑狀,與點狀的“痱子”有明顯的區別。

——來源於:純熙丨大清銀幣戶部中字一兩初探

2022年日本泰星拍賣,也出了一枚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戶部一兩(後鑄版),其評級等級爲NGC MS 63(拍品號219)。

SBP12月香港網拍戶部一錢原模後鑄金樣:

目前來說,原模具後鑄並沒有完全權威性的肯定,也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研究,包括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而言,標以原模原鑄的金銀樣幣價值遠高於標以原模後鑄的同類同狀態幣。

注:圓兩之爭

鴉片戰爭以後,尤其到了甲午戰爭以後,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財政收支內容與規模的擴大,其固有的弊端越來越充分地暴露出來,並發展到積重難返、無法運行的程度。由此而產生了嚴重危害,晚清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889年,廣東造幣廠採用機器試鑄七錢二分重量的銀元獲得成功。1894年湖北造幣廠又開鑄了與廣東銀元大小重量相同的銀元。兩廠所鑄銀元因式樣美觀、成色劃一,故深受商民們的歡迎。其他省份看到廣東、湖北兩地所鑄銀元不僅能行銷於市場,而且還可以獲利,也紛紛購機仿鑄。其結果,一方面使市場上銀元數量大增,另一方面又使本來就很複雜的貨幣單位更加混亂,即重量、成色不一,市價高低不同。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爲分廠。

在製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製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於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確定價格標準,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

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即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爲單位。

產生的背景

戶部庫平一兩爲中國最大的機制龍銀,在籌劃之際朝野都寄予厚望,譬如光緒二十八年海關報告書中即記載:“袁宮保急圖整頓,即擬鑄一兩重之銀幣,實於北方不無裨益。從來洋元雖按兩計,並無一兩重者,若能照一兩廣鑄行使,當有準則矣。”可惜清政府舉棋不定未能修成正果。戶部一兩可由“兩”字筆法從“人”、或“入”分爲兩版。由於留存數額極少,在“民國八九之間,平津市值,每套不下三百金,今且數倍過之矣。”前輩張伯在1940年9月《泉幣》第二期上如是說。

庚子年爆發的“義和團事件”導致當時兼造銀幣的北洋機器局毀於戰火。次年袁世凱接替故世的李鴻章爲直隸總督,翌年奏準在河北西窯窪護衛營址(今天津大悲禪院舊址)設廠,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1902年12月15日)該廠正式開鑄,命名“北洋鑄造銀元總局”。隨後按照袁世凱指示,進行一兩銀幣的製造,並委託日本正金銀行代辦模具。經其洽詢日本大阪造幣局,該廠認爲若以邊緣凸起處爲準,硬幣的直徑應爲其14倍或15倍;如以錢幣本身地章處的厚度爲準,則直徑應在17至18倍。以這樣的比例爲標準,一兩銀幣的直徑應比七錢二分幣加大一成爲宜。一則可以防止新舊混淆,二則直徑與厚度的比例大,輕敲時音脆,可避免聲音混濁不易分別優劣,造成百姓的誤會。

北洋銀元局依照此建設製作餅,經試壓證明薄者音清脆、厚者音沉悶。在袁世凱批准後試製了六七千枚,但沒有發行,原因不明。從截止於2013年的存世量來看,絕大多數都被回爐改鑄,泉界習稱此爲“戶部一兩”銀幣。由於在日本大阪造幣局的沿革年表中,亦有“1903年6月,清國委託貨幣模具25組製造完成”的記載,足以證明此一兩的模具來自日本。自“光緒元寶戶部一兩”銀幣背面的英文“29th year of kuang hsu”,可知其模具之雕刻及試作均在此光緒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