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成立66週年!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372期 】
西北大漠,弱水河畔
金秋十月,胡楊璀璨
正在緊張備戰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的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處處涌動着團結奮進、拼搏向上的力量
1958年10月20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組建
66年來,這個我國組建最早、規模最大 的
綜合性航天發射場
我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同頻共振
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數十個第一
不斷刷新中國航天新高度
這裡是我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
是承載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榮與夢想的土地
66年來,一代代東風航天人
始終不忘航天報國的初心
始終牢記航天強國的使命
在浩瀚大漠搭起天梯
聯通了中國人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
現實與夢想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西北大漠戈壁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張靚麗名片。66載艱苦創業,66載披荊斬棘。從建場初期的篳路藍縷,到神舟飛天、空間站建造並常態化運營的舉世矚目;從茫茫大漠到戈壁江南……一代代東風人積極向上、踔厲奮發,從組建那一天起,就始終瞄準世界航天科技發展前沿,持續提高航天測試發射能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心始終牢記“政治忠誠、任務圓滿、開拓創新、安全穩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始終堅持“兩新兩高”“三嚴三抓”質量標準,搶抓發展機遇,積極換羽轉型,拓展職能使命,載人航天發發成功、衛星發射連戰連捷、商業航天異軍突起,試驗條件、試驗能力和生活環境大幅優化改善,一座現代化的綜合性航天發射中心崛起在祖國西北大漠深處。
試驗條件大改善
2024年9月27日,實踐十九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衛星發射塔架成功發射,標誌着這座塔架爲期三個多月的集中項修圓滿完成。
發射塔架是航天發射場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決定航天發射能力的關鍵裝備。2003年5月,衛星發射塔架投入使用,這座我國首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發射工位成爲中心衛星發射的主力戰將。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座塔架更是承擔了高密度的衛星發射,是名副其實的“功勳塔架”。
本次集中項修的平臺、擺杆、電梯、低壓配電、塔吊、整流罩空調及封閉區和工藝房間空調7個分系統,都瞄準行業最新技術設備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運用了60多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同時加大數智化賦能,最大程度增強裝備可靠性安全性。
衛星發射塔架集中項修是中心持續推進保質增效、提高航天裝備參試能力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面對超高密度、超高強度、超高難度的試驗任務新常態,以及“常急兼備、船星並行”的現實需求,中心根據發射任務需要,在原有飛船發射塔架、衛星發射塔架的基礎上,新建多個發射工位,可以滿足常規液體、中小型固體等不同類型多種型號火箭發射。
中心還擴建了發射測試廠房,新建航天創新試驗區,可以滿足不同型號航天器並行測試需求,任務的承載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測控系統是航天試驗的重要組成系統之一。近年來,中心建成了集光測、雷測、遙測、遙控、計算機與指揮監控顯示於一體的高信息化、高覆蓋率、高精度的航天綜合測控網,集成化、數字化、自動化程度大幅提升,圓滿完成了以載人航天爲標誌的各項航天發射、返回搜救、航天器長管等測控任務。
完備的試驗體系以及成熟的任務組織模式,使中心完全具備應對高密度發射任務的能力。
任務密度大提高
近年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承擔的航天發射數量與日俱增。 從1970年第一顆東方紅衛星發射到2018年完成第一百次發射,用了近五十年的時間; 從2018年到2023年完成第二個一百次發射,只用了五年半時間。 未來這個時間間距還會不斷縮短。
發射次數增多背後,是發射場硬件和軟件的綜合發展的結果,也是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提高的一個縮影。從組建初期的幾年一發,到後來的一年幾發,再到現在一年幾十發,爲了適應常態化發射需求,中心持續提升發射場地面設備可靠性,強化技術區、簡化發射區,將發射週期和發射流程不斷優化縮短,縮短單次任務的發射工位佔位週期,提升工位的發射頻次,實現高效發射和快速發射;將“測試”與“發射”分離,提高發射工位的利用率;同時縮短髮射工位的射後恢復與狀態切換時間,提高工位週轉效率,提升了發射並行能力。
密集任務的接續成功得益於過硬的裝備能力和成熟的組織模式,也依賴一支穩定的科技隊伍的支撐。近年來,中心充分發揮科技優勢、裝備優勢、數據優勢、人才優勢,先後建立先進微納衛星技術研製聯合實驗室、航天搜救無人機應用技術聯合實驗室、液體推進劑應用技術聯合實驗室等多個聯合創新實驗室,一支由技術總體專家、測發測控通信中青年人才、支援保障高級技師組成的科技人才隊伍在任務中得到了充分歷練和成長。
數智水平大躍升
中國空間站常態化運營,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要求發射場具備應急發射能力。從“神十二”任務開始,兩發火箭、兩艘飛船同時在場測試,對發射場設施設備、人員隊伍和保障條件提出了更嚴更高要求,數智化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距離發射塔架1500米外的航天發射場數智中心,可以監視到整個發射場的一切,包括塔架、人員狀態,以及所有設備的運行參數。 實時顯示的各種信息,可供指揮員實時掌握、集中監控所有資源的狀態和任務流程。 數智中心還可以實現航天發射任務自動規劃和日常工作填報,減員增效的同時,大大增強裝備的可靠性安全性。
創新是航天事業發展永恆的主題。當前,中心正在逐漸探索形成航班化發射模式,建成能夠適應多種類型的火箭與航天器測試,同時具備火箭檢測、短期貯存保障的綜合性測試準備區,確保發射場能夠以穩定的班次發射火箭,持續性爲航天器和人員進入太空提供服務。同時,引進人工智能技術,爲航天測發、政治工作和裝備後勤保障賦能,聚力建設現代化的智慧發射中心。
自立自強、創新超越,正是我們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成長基因,也是我們不斷奪取航天發射任務連戰連捷的制勝密碼。
航天搜救大顯威
從神舟十二號任務開始,東風着陸場成爲我國載人航天主着陸場。作爲我國唯一一支專業航天搜救力量,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搜救隊從大草原轉戰大戈壁,堅持靠訓練演練解決實際難題,靠實戰檢驗提升能力水平,靠挖掘人才激發創新活力,用一次次“艙落機臨、艙落人到”的完美表現,讓勝利的旗幟一次次在東風着陸場高高飄揚。
搜救系統先後攻克了載人飛船返回艙着陸過程自主智能跟蹤系統研製、用於山地丘陵地區通信補網的大載重繫留多旋翼無人機研製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從組織指揮、方案預案、訓法戰法、人員設備,紮實組織開展着陸場技術條件建設和訓練演練。只要返回艙降落,他們就能準確判斷落點位置,快速前往、高效處置。
千里萬里搜尋到你、水裡火裡守護着你、風裡雨裡呵護着你!從神舟十二號到神舟十七號,我們安全圓滿迎接了一個個飛天乘組返回地球家園。按照任務計劃,不久,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也將勝利返航東風着陸場。
生活環境大變樣
2024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黨委大力推進美麗東風、幸福東風建設,努力提高場區居民幸福感、自豪感、獲得感。給場區居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原來一個個不起眼的角落,都被整治成了可大可小的美麗的街心公園,綠茵茵的草地、富有航天特色的文化裝飾和各式雕塑、設施完備的兒童遊樂場……東風航天城的人居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近年來,中心大力抓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建設、場區整體環境建設。居民公寓樓全部翻新,新建辦公集羣,居住和工作條件全面升級;改造場區主幹道路,酒額鐵路建成通車,酒航高等級公路正在建設中,場區交通更加便捷;大力整治場區綠化環境,對05區、06區、13區等綜合商業區和快遞物流行業進行優化整治,居民生活體驗更加舒適。
相繼建成東風湖、飛天湖、攬月湖、東風渠等水系公園,打造東風水庫主題生態公園,翻建東風兒童公園,場區生態環境更加宜人;持續開展新時代東風文化提升工程,場區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大力貫徹“精種精養、新種新養”種養殖理念,東風人的“菜籃子”越來越豐富;持續開展“點亮基層、鮮活點號”活動,東風處處煥發勃勃生機……一座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的現代化特色航天港在大漠崛起。
在66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始終以“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紮根大漠、矢志航天,認真完成黨、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每一項任務,打出了一枚枚“爭氣彈”、一顆顆“爭氣星”、一艘艘“爭氣船”……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時光變幻、日新月異,紅色的血脈和忠誠的基因始終流淌在東風航天人的心中,成爲新時代新徵程東風航天人自強自立、創新超越的堅強信仰和奮鬥底色。
對黨忠誠、航天報國的初心永不變
66年來,無論試驗條件和生活環境如何變化,東風航天人對黨忠誠的初心始終不變。 他們始終牢記黨和人民的重託,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爲了實現中華民族的航天夢,無私奉獻,默默耕耘。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面對西方列強的封鎖制裁和戰略威懾,黨中央毅然做出發展 “兩彈一星” 的偉大決策。第一代航天建設者聞令而動,僅用2年零4個月時間,就在荒漠之上建成我國第一個綜合航天發射場,並且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成功發射我國第一枚國產地地導彈——東風一號。這種對黨忠誠、爲國家和民族利益拼搏奮鬥的精神,一直傳承至今。
爲了成功一無所惜,除了成功一無所求。無論是“兩彈結合”試驗中“死就死在陣地上,埋就埋在導彈旁”的陣地七勇士,還是新時代面對燃料泄漏勇敢逆行的加註人員;無論是王來烈士留在戈壁灘上焦黑的38個腳印,還是無數航天科技工作者爲了成功日夜奮戰的身影……每一次發射,都是對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展示,也是對中華民族智慧和勇氣的證明。每一次發射任務的成功,都離不開東風航天人對黨忠誠、航天報國的初心。
新時代新徵程上,東風航天人依然永葆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用實際行動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不變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一代代東風航天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意識,始終胸懷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赤子之心,始終堅守爲祖國和人民出征的崇高信念,不慕名利、不計得失,常年堅守大漠,堅定奮鬥一線,奉獻青春年華、奉獻聰明才智、奉獻熱血汗水。
建場初期,千千萬萬有志兒女從祖國各地奔赴西北戈壁,住帳篷、睡地窩、喝苦水,戰天鬥地,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絢爛綻放。他們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在茫茫大漠深處創建發射場,爲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3年,載人航天發射場開始全面建設,施工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採取 “三班倒”“人停機不停” 的方式推進工程進度。困了就裹着大衣打個盹,餓了就泡包方便麪,連續奮戰十幾個晝夜也是家常便飯。
總有後浪奔涌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博士夫妻、行業專家、大學畢業生……他們有的放棄了大城市的優越生活,來到茫茫戈壁;有的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崗位上,爲航天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大漠戈壁代代傳承。
大力協同、拼搏進取的作風永不變
航天發射任務具有“千人一發箭、萬人一艘船”的特點,任務成功離不開參試各方的密切配合。 無論是“兩彈一星”的偉業,還是載人航天的輝煌,都離不開工程全線的大力協同和拼搏進取。 與試驗各方密切配合、團結奮戰、共同爭取勝利是中心的優良傳統,一直傳承至今。
近年來,面對高密度的任務形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大力弘揚團結奮鬥的作風,創新試驗任務政治工作,成立陣地臨時黨委,給參試各方提供了統籌資源、解決問題的最好平臺,使任務遂行更加順暢高效,開創了新時代試驗任務黨建工作新局面。
臨時黨委下屬各部門按照分工,時刻關注參試各方實際需求,暢通溝通渠道,統籌力量運用,真正做到了有問題共同解決、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試驗各方結成牢不可破的使命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榮譽共同體,齊心協力保成功,圓滿完成了以載人航天發射回收爲中心的各項試驗任務。
矢志太空、探索宇宙的夢想永不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從“宇宙響徹東方紅”開始,東風航天人矢志太空、探索宇宙的夢想和腳步就永不停歇。
從東風一號的艱辛探索到東方紅一號的圓滿成功,從神舟五號千年飛天夢圓到中國空間站順利建造完成,從“悟空”“墨子”“慧眼”閃耀太空到商業航天發射百花齊放……66年來,一代代東風航天人始終心懷山海、眼有星辰,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停止。他們始終堅信,太空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探索太空是責無旁貸的使命。他們明白,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不僅是爲了實現個人的價值,更是爲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夢想。爲了這個夢想,可以付出一切。
在漫漫征程中,“變” 與 “不變” 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變的是試驗條件,從簡陋走向先進,不斷突破技術的邊界;變的是任務頻率,日益加快的節奏彰顯着時代的進步;變的是環境建設,從荒蕪到現代化的蛻變。然而,始終不變的是對黨忠誠的初心,是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大力協同的作風,是矢志太空的追求。新時代是奮力追夢的時代,新時代更是實現夢想、創造奇蹟的時代。無論外在如何變化,這份不變的堅守與追求,將繼續激勵着我們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春秋更迭,璀璨流年
66年,是風雨兼程的來路
亦是騰飛的基石
絃歌不輟,信心滿懷
我們共同書寫無限未來
寫盡千山,落筆是你
東風航天城,66歲生日快樂!
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你的東風記憶
爲東風和中國航天
送上溫暖的祝福!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楊桂錦、張曉雯
攝影 | 東風電視臺
編輯 | 劉心繼
校對 | 彭鈺
主編 | 張文軍
副主編 | 麻雨潔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