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指》沒說完的醜聞:香港史上最大金融詐騙「佳寧案」
香港電影《金手指》以香港史上最大金融詐騙案「佳寧案」爲藍本。梁朝偉飾演全案主謀陳松青,並獲得第4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圖/英皇電影
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贏下含最佳男主角多項獎項的《金手指》,承接《無間道》梁朝偉和劉德華兩大影帝的對手戲風格,又受比喻爲香港版本的《華爾街之狼》。導演莊文強針對1980年代初香港金融腐敗醜聞進行了深入探討。這部電影試圖爲疲軟的香港電影業注入一針強心劑。電影的龐大預算以及奢華舞臺,也爲觀衆帶來極度的視覺體驗。
然而,作爲金像獎最大贏家的《金手指》其實受到諸多批評,包括劇情敘述混亂,歷史背景交代不清,更沒說清楚香港金融體制到底有什麼漏洞,使得這次得獎是否實至名歸頗受爭議。就連香港大導的王晶也批評偉仔在本片不是最佳演出,不應得影帝的殊榮。
我們不清楚是否《金手指》的製片方不想引起風暴,所以並沒有將梁朝偉飾演的程一言背後的金主或財務來源交待清楚,只是穿插一些人被暗殺或離奇死亡的劇情。但本文即以《金手指》劇情背後的歷史實情,來討論那些電影沒有告訴大衆的黑暗故事。
▌中國國產東南亞電影宇宙
一開場,主角程一言是一位從某個神秘南洋國家到香港尋找商機的淘金客,程氏乘貨船抵港後,住在狹小的出租房間。但在因緣際會之下,他協助了被家族邊緣化的富家子弟曾劍橋(任達華飾)進行金融詐騙之後,他便與曾氏成爲固定商業夥伴。
程氏因這次行騙賺了第一桶金,並自立門戶。後來,程氏使用女秘書的名字註冊公司,這也是電影中「嘉文集團」的由來。之後集團透過投資、收購、炒地、炒股等方式迅速擴張。
同時之間,電影也在開頭迅速略交代了香港廉政公署(ICAC)的成立,這個享譽國際的組織最初成立是爲了解決警察部門的貪腐問題。但劇情隨即切換到「11年後」——即廉政公署開始對付程氏的行動。唯,此時的程氏已經是無人能及的商業大亨,擁有無與倫比的社交關係網絡。
除了超長的時間幅度,電影還很魔幻地創造了神秘的南洋國度,因他們直接將程一言的出生地當成是一個政治主權的實體。一開始用東馬警方、東馬內政部等詞語時,筆者就覺得很奇怪,爲何馬來西亞或吉隆坡等關鍵詞反而沒有出現。直到去對照英文字幕出現的「Timurlaysia」,才讓筆者注意到,其實製片方是把「東馬」二字當成國家來看待。如果是英語母語人士,可能會誤以爲這個地方是指東帝汶(Timor-Leste),但電影其實是把東馬的東(馬來文爲「Timur」)和馬來西亞英文的後綴整合成一個新詞彙。
在中國娛樂界,觀衆之間流傳着「東南亞電影宇宙」的嘲諷玩笑,指的是中國電影描述南洋諸國時往往會賦予一層神秘面紗。劇情又經常以與色情、暴力跟詐騙等元素作爲劇情鋪排,南洋風情再套上離奇故事情節,以期勾引中國觀衆眼球。《金手指》電影就是創造了一個虛擬的神秘國度──東馬政府,用來指涉現實中的馬來西亞。
▌誰是幕後黑手?
程一言的原型,其實是一位東南亞華裔商人陳松青(George Tan)注1。1977年,這位擁有土木工程師背景的陳松青因在新加坡創業失敗破產,進而輾轉到香港發展,期間成了佳寧集團有限公司。陳松青最初從事滅蟲生意,趁着1970年代中旬香港地產業的興盛,透過在新界買賣地皮的方式,拓展集團業務進軍實業市場。
短短4年間,佳寧集團迅速膨脹,旗下的業務包括了交通、航運、旅遊、保險、房地產、金融、飲食、酒店等200多家公司;此外,業務版圖還擴大至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10個地區。
電影本身通過廉政公署的調查棱鏡,縱覽了陳松青的崛起和最終的垮臺。但同樣的問題是,爲了調查這樁龐大的商業詐騙案,在電影和現實中,ICAC辦公室總部都充斥各式各樣的文件和檔案。檢索和驗證證據的過程複雜而繁瑣,要以約2小時長的電影來交代絕不討好。ICAC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將相關證據梳理成可以讓大衆快速理解實情的時間線。
即使現實中已經解密,但電影還是沒有輕易說出提供陳松青財力的金主是誰。三個可能的組織和人士被提及。一是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和第一夫人伊美黛,二是前蘇聯情治機關「國家安全委員會」(KGB),三則是金三角的毒梟。這些暗示都讓觀衆一頭霧水,既然陳松青是在南洋落腳的無名小卒,他是如何在抵達香港創業之前,就認識這些人?
▌泡沫導火線:九七回歸與股市風暴
正式解密真正的金主是誰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金融騙局是如何運作,以及這起跨國詐騙案在什麼情況下被揭穿的。
真正使陳松青和佳寧集團聲名大噪的是,該公司1980年對位於香港中環金門大廈的買賣。這棟建築之前被洋商怡和集團所收購,陳松青認爲有必要將這棟指標性建築重新納入華商名下。首先,佳寧集團當年以9億9800萬港幣購入該大廈,並在幾個月之後又以16億8000萬的價格將它轉手,大賺一把。
其次,佳寧集團聲稱其收購行爲沒有向銀行借貸,而是來自其集團的資本和幕後支持他們的財團。佳寧集團透過向外展示該公司炒作地皮的能力與雄厚資本來獲取市場信心,進一步刺激其股價飆升。
我們從事後的調查報告才瞭解到,所謂利潤從來沒有實現。佳寧集團轉手的對象,其實也是陳松青多數持股的空殼公司,基本上陳氏之前所有交易都是這般操作,讓投資者認爲陳氏染指的產業最後都會被高利潤收購併套利,成爲名副其實的金手指。其實在風光交易的背後下,公司早就陷入負債困境,金門大廈一直找不到更好的買方轉讓出去。
藉由這樁買賣,佳寧集團希望獲得更多股民的青睞。香港市民似乎不認爲一位如此之神秘、出入都很低調的集團主席,財源上會有什麼問題。股價從1979年上市之初的1.5元攀升到80年代初期的17.9元之高峰。這番操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正所謂夜路走多終遇鬼。在1982年前後,適逢中英兩國就香港的前景問題展開談判,局勢開始變得不穩定。市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反映在股市上,影響了許多行業包括房地產的股價下滑,故佳寧集團也未能倖免。但在1982年9月的記者會上,佳寧堅稱在6個月內獲得2.69億港元的純利,公司運作安然無恙。
可是,公司隨之而來的決定直接打擊股民的信心。相比起前兩年派息三角,併發行紅股,每五股配二股的收益;1982年佳寧派中期息每股只派得一角二分。股息的縮水讓股民意識到公司的財務報表被誇大。不久後又傳出資金週轉的問題,公司直接宣佈取消以現金派發中期息,並改以10送1紅股代替,公司股價隨之暴跌。
民衆熱議以及層出不窮的陰謀論,成爲ICAC直接調查該公司營運實際情況的契機。調查報告出爐後,佳寧集團金融行爲不當也被揭露,這些手段涵蓋了行賄和詐騙,導致公司的股票1983年1月3日被迫在交易所停牌。此後,佳寧集團的財務問題逐步暴露。
然而,真正毀滅佳寧集團的是發生在1983年的一起謀殺案,直接導致了公司在當年10月被清盤,成爲香港最大宗公司倒閉事件。
▎下篇接續:《不曾追回的10億美元:《金手指》與大馬內神通外鬼的金融污點》
▎下篇接續:《不曾追回的10億美元:《金手指》與大馬內神通外鬼的金融污點》
▎備註
關於陳氏的出生地有一個說法是砂拉越(Sarawak),但真正的原生地向來成謎。
香港「佳寧案」中,甫上市不久的佳寧集團買下中環金門大廈(右)再高價賣出,事後證實只是騙局一場。圖左爲佳寧集團創辦人陳松青。 圖/報系資料圖庫、維基共享
責任編輯/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