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馬鐵英:臺灣經濟不至於衰退 「這事」成救命英雄
馬鐵英指出,造成臺灣經濟成長率下修的因素有四:
一、全球經濟狀況惡化,臺灣的出口與製造業表現已出現大幅下滑跡象。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自7月以來已跌至50的臨界線水準以下,外銷訂單與出口也接近零成長。雖然目前下滑程度較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溫和,但已與2015年中國經濟放緩、2019年全球科技週期調整、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相似。此外,來自中國、歐洲與美國的需求已全面出現下滑,顯示這些地區的經濟分別受到疫情控管、能源危機、利率急劇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科技業進入週期性調整階段。由於通貨膨脹與利率上升,全球消費者可支配收入惡化,拖累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消費型電子產品需求,並間接影響上游半導體與其它電子零組件產品需求。同時,全球半導體銷售與晶圓廠投資支出自2020年以來已連續三年處於擴張模式,新廠房的建造與新產能的釋放也讓供需狀況需要重新平衡。相對而言,臺灣的半導體出口表現仍然優於南韓,歸功於臺灣晶圓廠的強大競爭力與晶片產品的多元化。
三、兩岸緊張局勢目前對臺灣出口影響有限。中國目前爲止宣佈的經濟限制措施主要針對臺灣農產品與食品出口,佔臺灣總出口的比重均不到1%,但長遠來看,考量中國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臺灣依舊容易受到中國實施的經濟限制措施的影響。由於臺灣高度依賴對外貿易,也容易遭受由地緣政治事件所造成的供應鏈中斷風險,爲對衝這些風險,臺灣企業可能會進一步向東南亞或其它主要地區分散供應鏈佈局。
四、在正面消息部分,臺灣宣佈邊境解封,則爲消費與服務業帶來較大的復甦空間。來臺訪客人次若恢復至每週15萬人,將接近疫情前七成的水準,可望帶來90億美金左右的年收入,爲GDP成長貢獻約1.3個百分點。以航空業爲代表的交通運輸行業將會受惠最多,其次爲住宿餐飲與休閒娛樂。考慮到臺灣邊境開放在時間點上晚於新加坡、南韓等區域內主要國家,邊境開放對經濟的提振作用有望持續至2023年,將能部分抵消出口下滑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