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各界公祭魯王 「番薯王」傳說永留海島
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流寓金門8年,最終長眠東南海島異鄉。(李金生攝)
今天是明監國魯王403週年冥誕祭典,金門各界在太武山魯王墓靈前致祭,追思流寓海島常懷故國,最終長眠異鄉的「番薯王」。(楊詩傳提供)
魯王壙志在2011年獲中央公告指定爲國寶,2017年重返金門原件特展。(李金生攝)。
明監國魯王朱以海遷葬後,長眠於金門太武山麓。(李金生攝)
今天是明監國魯王403週年冥誕祭典,金門各界在太武山魯王墓靈前致祭,追思流寓海島常懷故國,最終長眠異鄉的「番薯王」。
楊鎮浯縣長因公赴臺,年度祭典由副縣長黃怡凱主持,金寧鄉長楊忠俊、金湖鎮長陳文顧與縣府暨所屬機關單位主管與祭,全程依循古禮,場面莊嚴隆重。
明太祖朱元璋第10世孫魯王朱以海,在清兵入關後曾於紹興監國,後輾轉於1652年登金門島,最後因哮喘薨於金門。因當時「風聲鶴唳不敢停襯」密葬於古崗湖附近。迄1959年8月20日駐軍第58師構工意外發現真冢,趕緊逐級回報金防部司令官劉安祺。同年,先總統蔣公巡視金門親臨查看,指示妥爲安葬,1963年遷葬於太武山麓現地。
當年,魯王墓中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志」,載明魯王因哮喘病薨逝,胡適據以撰文洗刷清史說鄭成功「沉魯王於海」的300年曆史冤屈,而壙志也隨當年一起出土的永曆通寶、方磚、瓷碗等古物,由戰地政務委員會移交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典藏。
201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以魯王壙志釐清鄭成功退守東南小島,以臺灣爲據點反清復明,對臺灣南明史的研究具有高度歷史價值,提報中央公告指定爲國寶,成爲該館6萬多件文物中,僅有的5件國寶之一。
2017年6月9日,適逢魯王朱以海400年冥誕,國立歷史博館同意讓國寶重返金門,在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特展原件,並以3D列印 1:1 大小比例,外觀線條與原作擬真的複製壙志,提供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館永久展示。
地方相傳流寓金門8年的魯王朱以海,因當年米糧供應不及,經常以土產番薯果腹,因此在民間又有「蕃薯王」的說法,一段鄉野傳說爲大明宗室寄寓海島,平添許多思古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