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堅決遏制內卷式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作出部署,要求“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爲”。8月1日正式施行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也明確規定,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或者未經國務院批准,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要素獲取、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社會保險費等方面的優惠。一系列舉措,旨在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各類要素合理順暢有序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一段時間內,各地“拼經濟”,上演搶人大戰、搶企大戰,招商引資新花樣層出不窮。但隨着競爭加劇,“內卷”愈演愈烈,招商變搶商,互相“挖牆腳”;給予“超常規優惠”,人爲製造“政策窪地”;不顧發展實際,產業規劃同質化……種種招商引資亂象,既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引進企業“水土不服”、“候鳥式企業”套利,又加大了地方財政壓力,更難以得到真正且持久的經濟增長預期,制約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優勢的有效發揮。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亟需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約因素,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招商引資,求的是“引得來、落得下、留得住”。看似簡單的幾個字,背後是實打實的理念優化、職能轉變、環境友好。一味盲目“拼政策”不可行,地方招商引資還是要聚焦於練好“內功”。
立足自身實際、明確發展方向,研究產業潮流趨勢、明確適宜項目,在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同時,不斷提高招商引資專業性水平,將地方所能和企業所需精準結合起來,才能把企業吸引過來。要看到,欠發達地區特別是一些中小城市在經濟實力、產業基礎、科技創新等方面相對較弱,招商引資時尤其需要從區域協同發展的角度找準自身定位,立足自身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重點等情況實現差異化競爭。
豐富招商“工具箱”。產業鏈招商、訂單招商、園區招商等,都可以成爲吸引優質項目落地的方式。要着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規範化的制度環境,優化全要素保障支撐,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讓企業願意紮根生長。
對於如何平衡好清理違規政策優惠與地方招商引資、相關企業平穩發展的問題,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講明政策調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爲企業留出緩衝期,避免對生產經營造成較大不利影響。
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說到底,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要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