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假冒“訂單農業”坑農

“一吹”“二引”“三騙”,以“訂單農業”爲名設騙局坑農違法行爲時有發生。近日,農業農村部聯合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發佈5個依法打擊以“訂單農業”爲名設騙局坑農的典型案例,加強對各地依法查辦相關案件的指導。

訂單農業是農戶根據其與收購企業簽訂的訂單來組織農業生產的一種產銷模式。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客戶收購多少就種多少,真正的訂單農業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農民的後顧之憂,對保障農民收益、抵禦市場風險具有一定作用。負責任的企業往往會在技術、農資等方面對農戶進行指導,把控農產品質量並按約回收。

正因爲訂單農業頗受歡迎,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它的主意。其伎倆並不複雜,但利用了農戶盼技術、盼市場的心理,欺騙性和迷惑性強。有的在合同中將農戶責任規定得清晰明確,自身責任卻較爲模糊,發生糾紛後以農戶違約在先爲由爲自己開脫;有的利用農民對農業科研院所、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天然信任感行騙,假冒“惠農助農重點項目”“農科院重點產品”等;有的以推介新產品爲名,繞開依法需要審定的主要農作物種子,向農戶兜售中藥材、食用菌等非主要農作物假劣種子。

吹噓產品或項目銷路廣、利潤高,吸引外地農戶考察,誘騙農戶簽訂合同,收取高額費用,可謂“吹引騙”一條龍。這些不法行爲不僅嚴重侵害農戶合法權益,也給真正的訂單農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監管部門要及時出手,通過部門協同聯動對不法行爲露頭就打、嚴厲查處,行刑聯動,從而有效淨化農業市場,保障產業健康發展。

農業是投資回報週期較長的產業,通常情況下利潤率是有限的,廣大農戶對此要有清醒認識,不要相信“一本萬利”,以免中了圈套。特色種植通常有一定門檻,農戶應瞭解相關專業知識,發現明顯偏離技術常識和市場規律的,如“量子科技賦能”等,要高度警惕。謹慎甄別各類商業宣傳和廣告,不要輕信網絡平臺中所謂“特色”種養項目的宣傳推介。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及項目由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實施,農戶可直接向當地有關部門諮詢或登錄其官方網站了解。

要把打着訂單農業旗號的違法坑農行爲與正常的訂單農業區別開來。市場經濟條件下,訂單農業並非高枕無憂,也有一定風險,包括自然災害風險、市場價格波動等,但是講究風險共擔、合作共贏。訂單農業成敗的關鍵在於簽約雙方能否誠信履約,這關乎企業的穩定優質貨源、農戶的長期穩定增收。今後要鼓勵雙方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除了傳統的貨款結算外,可強化“保底+分紅”等激勵約束,讓農戶專注生產並提高產品質量、企業開拓市場並嚴格依法履約。對正常的訂單農業,相關部門也要健全履約監督機制,不斷完善農業保險、期貨等風險規避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適應居民消費新變化,許多地方涌現出訂單農業“升級版”,大多與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有關,與農業農村的多重功能相連。有的農戶與終端消費羣體直接建立訂單關係,有的聯合起來統一標準直供大型市場,有的則發展出認領一畝田、預訂採摘權等模式。這些新興模式和場景拉近了農產品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打破了信息不對稱,是今後訂單農業發展的一大方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喬金亮)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