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真的是“暖冬”嗎?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爽 趙萌萌)12月5日,中國氣象局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今年11月,我國氣溫創歷史同期新高。全國平均氣溫5.1℃,較常年同期偏高1.9℃,爲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今年到底是不是暖冬?
12月1日夜間,遼寧瀋陽下雪,並出現了霰。中國氣象局 圖
對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任國玉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這個冬季(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儘管如此,冬季內氣溫冷暖起伏顯著,發生過程性強降溫的可能性大。”
對此,有網友表示:爲什麼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還是覺得很冷呢?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進一步分析:“這裡的氣溫指的是平均氣溫偏高,是不同地區的各個站點,在一段時間內的氣溫數據通過加權,計算出的全國整體情況。但我們國家人口分佈不均勻、南北方情況存在差異,再加上某一階段某一地區,如果經歷強寒潮等天氣影響,就可能會出現個人感受與宏觀情況出現差異,這是十分正常的。”
如果北方居民這段時間的感覺是冷,那麼南方最大的感受則是幹。以廣西柳州爲例,10月以來,柳州降雨顯著偏少,10月1日至11月27日,全市平均降雨量79.1毫米,同比偏少3.5成;而在福建廈門,監測數據也顯示,今年秋季,廈門降水顯著偏少,該站累計降水量達25.6毫米,較常年偏少70.1%。
“南方的情況就是進入冬季,雨水減弱、溼度下降,更潮溼的夏季風南撤,相對乾燥的冬季風抵達,因此南方居民感覺空氣變得更加乾燥。”胡嘯告訴記者,12月5日至7日,西南地區東部、江南、廣西西部和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乾燥的情況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至於今年冬天會不會是暖冬,事實上,暖冬和冷冬並不是一個“預測概念”,而是一個事後“認定概念”。評估暖冬和冷冬需要根據冬季三個月(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來判定,也就是說只有等到冬季結束,才能知道答案。比如2023/2024年冬季冷暖冬的判定結果,就是在今年3月1日才公佈的。
任國玉表示,全球變暖會使我國冬季平均氣溫緩慢上升,當前任何一年或十年,可能會比過去一年或十年暖一點;城市居民還會感受到城市化的影響,隨着城市熱島效應增強,城區冬季平均氣溫會越來越高,同時夏季長度變得更長,冬季長度變得更短。
“值得注意的是,因爲氣象觀測站大部分位於城市裡或城市附近,城市區域存在明顯的熱島效應,我們現在說的全國或某個區域平均氣溫偏高或偏低,實際上主要還是指城市地區的情況;在談到全國或北方冬季氣候偏暖時,鄉村地區不一定偏暖,甚至可能偏冷;在談到全國或北方冬季氣候偏冷時,鄉村地區可能偏冷得更明顯。”任國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