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陸經濟政策 由外而內的轉向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國內需求」列爲明年經濟首要工作。圖/中新社

在新冠疫情升溫下,大陸國務院12月中旬突然公佈了所謂《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簡稱《綱要》),隔一日,中共二十大後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在各界關注下依往例召開。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國內需求」列爲明年經濟首要工作;《綱要》則從11個方面提出38條的「擴內需」戰略。可以說,這一方面象徵中共經濟戰略轉向的再確定;另一方面,則代表大陸乃至全球產經情勢,將呈現與過去40年截然不同的面貌。內需將成爲大陸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源

自2020年5月中共提出「內循環」概念後,就不斷強調擴大內需的重要。雖然「內循環」被修正爲「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雙循環」,但注重大陸市場,藉此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並在保持對外開放同時,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已然爲中共未來推動經濟發展策略的主軸。

中共過去多次強調「擴內需」,但由於國際環境有利出口,因而經濟增長仍偏重外貿。然而,隨着國際情勢的變化,中共已意識到,以出口爲經濟增長主要動能的結構,未來不但將難以爲繼,且將更多受到歐美終端市場制約。因此,基於「安全發展」思維,中共再次確立了經濟戰略的轉向,以「操之在己」的內需市場,作爲未來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來源。

也就是說,由於近年來各國推動再工業化策略,全球產業鏈面臨重組及短鏈化,使得中共認知到大陸世界工廠角色將弱化,因此希望透過擴大內需,重塑大陸經濟發展格局。而爲了落實這個戰略,中共提出了全面促進消費、優化投資結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供給品質、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共同富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八個方面的政策,以期打造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投資再生產的擴大內需全鏈條;進而促成完整內需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以及暢通國內經濟迴圈。

擴內需戰略的關鍵:

提升消費與擴大投資

擴大內需內容包含消費和投資兩大部分。中共強調,十八大以來內需對大陸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但最終消費支出連續11年佔GDP比重50%以上,住行消費等傳統消費也顯著增長,例如汽車新車銷量連續13年全球第一;且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例如2021年實體商品網路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比爲24.5%,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爲44.2%。因此,未來政策重點在於擴大中等收入羣體、人均所得,以增加民衆消費能力、消費意願;且生產、開發,同時對外開放引進高品質的產品,同時建構更有保障的消費環境,以增加民衆消費選擇。

與此同時,中共亦指出,由於大陸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已開發國家的20%至30%,包括傳統基建、新基建的投資需求都還很大,且爲了產業升級,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民生領域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亦即大陸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因此,未來政策重點在拓展投資空間、優化供給結構,以促成高品質發展;同時,藉由政府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中共經濟戰略轉向的影響

歸納來看,中共經濟戰略的轉向,將造成三大影響:首先,產業結構將調整。2021年大陸服務業佔GDP比重分別爲53.3%,和美、英、法等先進國家服務業佔GDP比重基本超過70%以上相較,顯然還有一段差距,因此,擴內需戰略必然強化服務業的建設,將造成產業結構的調整。

其次,產業價值鏈可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產業主要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代工爲主。但這樣的發展模式不但受制全球價值鏈治理結構,亦過度依賴全球價值鏈上下游的核心技術、行業標準、品牌、銷售通路,以致大陸產業受到全球價值鏈治理結構制約。

經濟戰略轉向後,中共能透過市場誘因,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產業進駐,以促成產業價值鏈的提升。

最後,產業話語權將強化。如果大陸能成爲全球終端產品的最終生產與消費地的「強大市場」,則中共不但能重新建構自主可控的全球價值鏈;甚至將有助其推動「中國智造」乃至「中國標準」。換言之,即能逐步掌握全球價值鏈話語權。

總的來說,中共希望透過經濟戰略的轉向,促成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價值鏈的提升,以及全球產業鏈話語權的掌握。雖然大陸經濟戰略轉向仍有許多難題要克服,但如果擴內需戰略能逐步落實,大陸不但將真正轉型爲「世界市場」,且中共也將建構有別西方、「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產業價值鏈。屆時,中共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不但將往前跨進一大步,全球產業的型態與樣貌也將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