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青雲譜與八大山人的故事

青雲譜爲著名古道院,在市南梅湖定山橋頭。這裡衆水環匯,荷塘瀲灩,丘壑間竹木蔥蘢,一派遺世絕塵的秀色。

相傳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周靈王的兒子姬喬曾隱居於此煉丹,後來得道昇天。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棄官結廬於湖畔,梅湖的名稱由此而來。東晉時,道人許遜創立“淨明派”在這裡建設太極觀。唐大和元年(827)易名“太乙觀”;宋至和二年(1055)又易名“天寧觀”。元代以後,逐漸衰落以至圯廢。

明末清初,一羣在王朝更迭的動亂中流離失所的詩人、畫家、學者,爲了尋覓一個自在場頭,看中了這塊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在明宗室朱朗(又名道朗)的倡導和主持下,在此重建道院。他們借神仙呂洞賓駕雲而來的傳說,爲道院題名“青雲圃”,隱喻爲高士們的園地。清嘉慶二十年(1815),狀元戴均元將園圃之“圃”改成譜諜的“譜”,意指這一方山水,數千年來,孕育和成就了高山仰止的上仙、高士、奇人,可謂青雲有譜。

青雲譜道院爲明朝制式古建築,解放後於1959年,經市政府撥款修葺,其結構佈局和外貌,都維持了原來風貌。正門面對岱山,門頭的紅石砌結以及“青雲譜”“淨明真境”等門額,均爲原物。道院殿宇以關帝殿、呂祖殿和許祖殿爲主體,中部有方丈室。三殿曲廊相通,逐次遞進。右邊有三官殿、鬥姥閣。中殿兩廡內室爲寢息處,題名“黍居”和“鶴巢”。

清康熙十八年(1679),五十四歲的畫僧八大山人(朱耷)還俗之後,朱朗作爲他的舊識和族弟,將他安置在道院“黍居”。八大山人在這裡與文人們吟詩作畫,創作了大量詩、書、畫、篆刻作品。據說門楣“黍居”二字及道院二門門額“衆妙之門”四字,以及懸掛於道院的楹聯“談吐趣中皆合道,文辭妙處不離禪”,皆爲當年八大山人所撰書。還有一聯曰“採藥逢三島,尋真遇九仙”,則似乎隱含着他對道院和諸友人的感激之情。

公元17世紀,這位畫壇奇傑橫空出世,與青雲譜道院留下不解之緣,1959年,南昌市人民政府決定於此處設立“八大山人紀念館”,專事收藏陳列八大山人的珍貴藝術作品及文獻資料,爲國內外學習、研究八大山人的重要場所。

因爲八大山人這位畫壇巨擘,青雲譜從一所修仙慕道的人間勝境,躍升爲享譽海內外的藝術殿堂。

來源:南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