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塵封的歷史:1976年10月驚天動地的一舉,背後的真相
粉碎四人幫的歷史解釋,現在正式承認的版本是:華、葉策劃,而由華、葉、汪共同執行的。
其實這封信的歷史後面,還隱藏有真相。
雖說四人幫不得人心,黨內樹敵過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不滿、仇恨不等於能抓四人幫。四人幫的貼身警衛、外圍警衛都歸中辦警衛處、中‘央警衛團負責,均在汪主任的一人控制之下。
抓四人幫的條件,是首先要掌握警衛部隊,其次要有起因,因爲抓四人幫要冒着掉腦袋的巨大風險。
這個決心別說華、葉沒想到,連全國所有的人都沒想到。只有一個人想到了,他就是原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李鑫,決定中國命運的那一刻,時間定在1976年9月21日晚。
(李鑫目前資料甚少,只知道他曾是康生的秘書,當時是“毛主席著作編輯委員會”負責人,中辦副主任。)
那天晚上,當江青告訴李鑫她要讓“李上汪下”,問他是否答應時,李鑫向江青保證:我一切聽您的指揮!”
他邁出“201”號江青住宅,回到家中的那不到半個鐘點的時間,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當他走出家門,乘着夜色隻身向前走。
此時他有兩個選擇:一是邁向游泳池“201”,二是邁向“水上人家”他選擇了“水上人家”,因那個人對他有知遇之恩。
當李鑫把江青她們的“李上汪下”的構想,向東興主任合盤托出後,汪想到江是要置他於死地了,瞬間,他終於起了殺伐決斷的決心。
江青更萬萬沒想到,她登基前預構的生殺大權的泄露,使得她和她的班底們,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重點放在抓捕四人幫的“抓”字上,用什麼方法抓。
李鑫提出的方案:“學蘇聯抓貝利亞的辦法,把他們幾個秘密逮捕。”
當時的主要領導人聽到李鑫這個方案時都驚呆了,連問了三個抓字:“他們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呵!怎麼抓?誰去抓?抓起來如何處置?”汪主任只說了一句話:你下命令我負責行動。
怎麼抓?用蘇共中央的辦法抓:開會的形式。
誰來抓?1976年10月6日上午,汪腰插蘇制71型無聲手槍,召集十八名精心挑選的警衛團軍官在中南海秘密宣誓。
在“水上人家”東側有一座不大的四合院,據說是當年乾隆爺潛心讀書的地方,故稱“養心齋”。文革期間,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讓汪東興給這些被打倒的黨政要人找一處“隔離審查”的地點,汪選中了這裡。
汪讓衛兵打開緊鎖的院門,徑直走進正中的大廳。這十八個人是昨天夜裡集中在小院裡的,汪在李鑫的陪同下,用目光冷峻地掃視着衆人,這裡有跟隨他多年的老警衛,還有葉、華的貼身衛士,全是他一個個反覆考察、精心挑選出來的,個個腰佩短槍,匕首、英武剽悍。此時這十八個人只效忠於眼前的這個人。
汪告訴他們要執行一件特殊任務。大意是:黨內出現了幾個反革命,黨中央下令把他們抓起來,從現在起,我要求大家必須聽從我的指揮。
“你下命令吧!這幾個壞蛋是淮?”
汪一字一頓,斬釘截鐵:他們是王張江姚和毛遠新(這裡講抓的是五個人)。
汪冷冷地問:“怎麼,這幾個人你們害怕了?”
軍人們昂首挺胸:“我們不怕!”
汪說道:“好!不怕的,就跟我宣誓。”
“我們向黨宣誓!”
“服從命令!保守機密!”
“勇敢行動!不怕犧牲!”
“誓死保衛黨中央!”
接着將這十八個人分成幾個行動小組,按人頭四個人抓一個,還在大廳裡作了演習。(總導演就是李鑫)。
1976年10月3日至6日,李鑫在汪主任家秘密住了三天,起草了三個文件:
一、隔離審查“四人幫”的決定;
二、關於出版毛澤東選集五卷的決定;
三、關於建立毛主席紀念堂的決定。
李鑫還提出了誘捕的理由:中央常委以討論《毛澤東選集》五卷的名義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調他們來開會。李鑫的建議,經汪彙報華和葉,獲得批准。
張耀祠和武建華進入行動崗位要比李鑫早一天。10月2日,汪東興命令他們提供一個行動方案。在汪家,張耀祠和武建華原地思考方案,就方案中涉及到的地點、形式、人員進行了討論。主要商議抓捕地點,抓捕形式,到場人員等。
圍繞這麼幾個原則,最後確定了在中南海懷仁堂正廳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內容:一、《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問題;二、建造毛主席紀念堂選址問題。並以華國鋒,葉劍英代表中央宣佈決定符合程序,在懷仁堂抓捕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江青在家中解決。另外,毛遠新同“四人幫”一併解決,但毛遠新有武器,可不到場,就在家中解決。
最後,涉及中南海內部解決與外部協調問題議論的時間較長:
一是首都的安全,由北京衛戍區負責,八三四一部隊仍負責原來任務;二是姚文元可能不參加會議,也可以由衛戍區配合到其住處解決;三是警衛局只負責解決“四人幫”和毛遠新,其他人由北京市負責。
他們還議論了北京以外的情況,建議中央掌握好軍隊……
經過整晚討論,至凌晨四點多,抓捕方案出來了,立刻上報華和葉,得到了認可和批准。
10月6日,按照事先預訂的方案實施,張耀祠帶一個行動組先解決毛遠新,武建華準備三個組配合汪東興解決王洪文、張春橋和姚文元,然後,張、武一同解決江青。
粉碎“四人幫”,汪東興領導下的中辦“三雄”功不可沒。其中最重要的“一雄”就是李鑫同志。
當天下午四點多,根據汪的命令、分三批秘密開進了懷仁堂,悄悄埋伏下來……。
隨後全天下歡呼高唱: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幫!
在這場政治博弈之後 ,首先悄然隱去的就是李鑫。
粉碎四人幫後,爲宣傳需要,李鑫這個小人物是不能露面的,他離開了當時的政治舞臺,雖然他爲民族立下的蓋世大功 ,卻悄悄隱去。當然,據悉他也是最初“兩個凡是”提出的起草人……。
1991年3月3日,李鑫在北京病故。原中宣部副部長熊覆在《中國老年報》發表了一首《踏莎行》(哭李鑫同志)。
如果當年李鑫選擇投向四人幫,結果怎樣?李鑫完全會替代汪東興,華繼續保留原職,葉、鄧、陳雲等元老出頭永遠無望。
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沒有李鑫在家中那半個小時的決擇,今天的我們,可能就是韓國對面的那個國家。
最後還是我們重溫一遍法國曆史學家克羅齊的一句名言吧:“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以上文字最近chat GPT回答:關於兩河流域文明中楔形文字泥板保存壽命的問題。很有趣,也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