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多元媒材 跨界走入文創

羅秀玉的纏花作品,結合其他素材變成現代的裝飾品。(中正紀念堂提供)

傳統纏花除了當新娘的髮簪飾品,新竹與中壢的客家纏花還當廳堂供花、八角宮燈或繡燈上的裝飾,甚至成爲童帽上的裝飾、祭拜用的糕粄塔上的插飾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並不只是小巧的配戴裝飾而已。而今纏花技藝師更將其結合當代素材,延續傳統也開發文創新意。

羅秀玉的「禪話.纏花」展品中,有把纏花作品裝框、像繪畫一樣懸掛在牆上的觀賞品,也有作成女帽和胸針等生活小品的裝飾,還有運用纏花的絲線材料結合人造石,營造出微型的奇石盆景等作法。「文創是跨界結合,人造石是我的本業,我有計劃未來持續生產、能與纏花結合運用的材料」,朱清涼說。

朱清涼是羅秀玉學習纏花技藝最關鍵的推手,本身是客家人,因爲母親是擅於女紅的裁縫師,「看到陳惠美的纏花作品,我想起小時候好像看過這類飾品。」

客家纏花造型比閩南春仔花更繁複多樣,使用蝴蝶、鶴、鹿、龜、菊花、蘭花、百合等不同造型,閩南春仔花色多使用紅與桃紅色,客家纏花則大量使用各種明亮豔麗的絲線搭配,色彩更繽紛。

「纏花材料不貴,花的是時間」,朱清涼解釋,心性未定、坐不住的人「根本做不來」,因此展覽以「禪話.纏花」爲題,取「禪」與「纏」同音,「比喻學習和創作的心境歷程」。

羅秀玉突破自身學習的困難,現更培育出3位全職工藝師,其中兩位是越南女性,一位28歲,一位才19歲,都是看到老闆娘做的很漂亮,自願學習。羅秀玉夫婦也成立臺中市石頭精靈纏花推廣協會及石頭精靈纏花博物館,推廣纏花技藝。「禪話.纏花」即日起至1月25日在中正紀念堂志清廳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