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將滿30週年/當年大學窄門如今文憑含金量降 教團:廣設大學功過難論
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促成廣設大學等政策,近來卻因少子女化、教育商品化等備受各界批判。示意圖/ingimage
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促成廣設大學等政策,近來卻因少子女化、教育商品化等備受各界批判。然而教育團體提到,教改30年來,也爲臺灣經濟和社會文化轉型帶來助力。
410教改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訂教育基本法等訴求,對臺灣的教育政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廣設大學,促使臺灣在後續約10年間大學數量暴增。
根據教育部統計,83學年度時全國有23所大學、35所學院、72所專科(共130校);「410教改」後不少專科升格,到最高峰的96學年度,全國有100所大學、49所學院,專科剩下15所(共164校)。
而近10年來大學受到少子女化海嘯衝擊,不少學校面臨生存危機,紛紛轉型退場。到111學年度,全國爲126所大學、10所學院、12所專科(共148校)。
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410教改有其時代背景,30年前臺灣的產業從世界分工下處於「半邊陲」狀況,逐步往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發展。另一方面,30年前臺灣也正從威權時代轉移到民主化、自由化、國際化發展,社會批判「大學窄門」,並期盼政府減少對大學的控管。種種力量彙集起來,對教育改革賦予很大的期待。
然而,周平指出,410教改希望增加公立大學,但後續的高教擴張卻偏向「撿便宜」政策,讓大量專科升格,如今私立大學仍佔6到7成。且相較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臺灣投入的高教經費仍然偏低,許多學校用最小成本辦學,教學品質堪慮,也讓教改備受批評。
周平認爲,教改30年來,從「事後諸葛」來看,少子女化與大學擴張政策確實有牴觸,但今天台灣的經濟、民主、文化和公民素養的提升、高科技產業的榮景,一部分也要歸功於大學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人力,「雖然大學生素質可能不比菁英教育時期,但平均水準是有提高的。」
周平也提到,年輕一代經歷大學洗禮,受過論述、思辨的訓練,並學習接受不同的意見,進而形塑出現今最可貴的民主環境,這些也都可歸功於教改。
全國私校工會發言人尤榮輝表示,410教改發生之前,臺灣累積了半個世紀對高等教育「窄門」的不滿,政府後續的政策,主要還是順應民意對高等教育的渴求,然而,大學數量一下子膨脹的太快,急就章、便宜行事的政策讓大量五專升格,「質」卻沒有明顯提升,形成當下浮濫的狀況。
尤榮輝表示,從正面來看,教改提供大量高等教育人才,確實對臺灣的產業有所助益。但負面的後遺症則是文憑的「含金量」下降,不少學校招生「寧爛勿缺」,導致大學生素質急速下降。
「政府不得不亡羊補牢,解決廣設大學後留下的弊端。」尤榮輝呼籲加強私校退場、轉型,提供誘因改辦爲社會迫切需要的長期照顧、社會住宅、其他文教事業。公立學校也要持續整並,並檢討學費調整措施。
尤榮輝表示,執政者應從410教改吸取經驗,制訂政策時應把眼光放的更長遠,考量到人口變化、產業變遷等更多的因素,避免急功近利、討好選民的政策,缺乏長遠和前瞻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