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第十一批援伊幹部人才“民生援疆”迴應羣衆祈盼

夜幕降臨,新疆伊犁六星街上,悠揚的手風琴聲隨風飄揚,居民們手拉手跳起歡快的舞蹈,遠處飄來濃郁的列巴香味……這真實可感的幸福圖景,深深印刻在記者的腦海中。近年來,江蘇省援伊前方指揮部在教衛提質和人居環境改造方面不斷髮力,如同“候鳥”一般跨越山海而來的江蘇援疆幹部,已然把伊犁打造成“遠方的家”,用一系列民生援疆成果續寫綿延不斷的“山海情”。

“種花”天山下,

啓智潤心育新人

10月金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內,滿目金黃。

在胡楊河市塔河南街西側,即將誕生胡楊河市第一所高等學校——胡楊河職業技術學院。明年,學校有望迎來第一批學生,未來可提供5000個學位。

以前胡楊河市沒有高等院校,只有一所中專。爲了讓更多人“在家門口上好學”,江蘇援疆資金就像是一場及時雨。淮安援疆工作組計劃從今年到2026年分3年投入1億元,爲胡楊河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化工教學實訓場所,以及配套室內外裝修和實訓設施設備。

如果說填補當地教育空白是給希望的田野帶來“沃土”,那麼教師“組團式”援疆則是在“沃土”種下棵棵“樹苗”。

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內,一片“援疆林”茁壯成長。一批批江蘇教師接力來此,“組團式”加速推進當地教育事業發展。“潤心植綠,和融共進,‘潤’是指鎮江,‘綠’是指可克達拉。”援疆校長朱春曉指着學校的校訓鄭重地說。

鎮江援疆工作組創新推出“名校長+管理幹部+骨幹教師”這一組團式援教模式,先後選派6批共189人次教師,在可克達拉市多所學校任教。經過援教接力,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本科達線率逐年攀升,可克達拉市金山實驗學校中考普高錄取率每年保持在95%左右。

跨越山海育人,不照搬江蘇模式,而是量身定製,培養適應當地未來發展的人才。

在霍爾果斯市技工學校,20歲的哈薩克族小夥巴勒達吾列提正在實訓室練習直播帶貨。患有肢體殘疾的他一開始對電商一竅不通,經過培訓後,他能在鏡頭面前毫不怯場地介紹產品,還能自信地表演唱歌。

職業技能教育與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間供需缺口較大,尤其是國際化技能人才較爲稀缺,是當地人才培養方面的“癥結”。蘇州援疆工作組分別投入援疆資金1.397億元、7050萬元,建設霍爾果斯市職教園區一期、二期項目。學校結合當地特色優勢產業佈局,開設電子商務、國際貿易、旅遊服務與管理等10個專業,讓畢業學生成爲就業市場“香餑餑”。

今年9月,伊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能源汽車應用與檢修專業迎來了第一批學生,該校機電和汽車工程系系主任田定康正在與江蘇企業對接合作。學校新能源汽車國際化綜合實踐中心依託援疆項目,計劃用2—3年時間,建設成新能源汽車國際化技能型人才培訓中心,爲伊犁州和中亞五國新能源汽車維護服務輸送人才。

“輸血”“造血”並進,

“蘇醫生”成了金字招牌

遠方來的“蘇醫生”,不僅靠醫療資源“輸血”,給當地更多患者帶來希望,更通過人才“造血”,推動當地醫療水平不斷提升,讓當地百姓從“病有所醫”走向“病有良醫”。

“如果一個醫院沒有重症加強護理病房(ICU),許多科室是不敢收重症患者的。”江蘇援疆專家、兵團第四師醫院可克達拉院區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丁園國表示,正是援疆專家的“輸血”,才讓該院區的ICU建立並運轉了起來。

在當地醫療技術空白上“填色”。10月24日,伊犁州迎來第十一批中期輪換的江蘇“組團式”醫療援疆專家們。援疆醫生鄭翔翔剛落地新疆第二天,就接到伊犁州友誼醫院心胸外科的求助電話,他們在一臺手術中遇到困難,急需專家技術指導。鄭翔翔火速趕往醫院,運用胸腔鏡心臟停跳下房缺修補術爲患者實現了微創“補心”,這也是伊犁州首例胸腔鏡心臟停跳下房缺修補術。

在一些邊遠牧場,交通不便常常成爲當地羣衆尋求醫療救助時面臨的“堅冰”,“蘇醫生”們通過一次次義診展開“破冰行動”。

“我要看江蘇來的醫生!”在義診現場,牧民們常常把援疆醫生圍得水泄不通,“蘇醫生”已成爲當地羣衆信賴的金字招牌。江蘇援疆隊伍計劃用3年時間爲伊犁州直和兵團第四師、第七師所有在校小學生提供先心病和包蟲病免費篩查,目前已篩查完成學生近1.9萬名,並對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白內障診療服務,對低保家庭進行公益援助。

因技術任務“飛”到伊犁,集中完成任務後再“飛”回江蘇,這些“短期柔性”援疆醫生,被當地居民親切地稱爲“候鳥”。援疆專家、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人民醫院院長嵇亞軍介紹,爲了更快響應新疆當地的醫療需求,援疆工作組創新推出“三個月一輪換”的短期人才援疆計劃,24小時待命,用源源不斷的醫療人才“活水”呵護當地居民健康,“柔性援疆模式啓動後,醫院手術量有了明顯上升,今年1—9月手術量達到近2300臺,而去年全年的手術量才2100臺左右。”

“候鳥”總有歸巢時,但其播撒的種子卻已花開遍野。培育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這是醫療援疆“造血”的意義所在。

走進伊犁州臨牀醫學研究院,肌肉外甲、人工智能視網膜圖像處理技術等高科技項目研究正在進行中。這所研究院,也是江蘇援疆力量支持的全疆首家地州級醫學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綜合性醫學研究機構。目前,臨牀醫學研究院已完成了中心實驗平臺、臨牀生物樣本庫、5G實驗室、健康伊犁研究中心等項目的建設,開展了70多項地方常見病、多發病研究,推動了一批適用技術轉化爲臨牀應用。

同時,研究院線上線下爲當地培訓鄉村骨幹醫師、住院醫師、專科醫師共計1.8萬人次,執業醫師專項助力培訓幫助全州執業醫師通過率比往年平均水平提高40%以上,相當於每年爲伊犁多培養出200名合格的執業醫師。

好環境助增收,

“一處美”帶動“一片美”

在與伊犁察布查爾縣錫伯古城一街之隔的孫扎齊牛錄鎮,鎮黨委書記華麗近日正在籌劃爲新建的“口袋公園”引入魚苗。公園裡,景觀島、涼亭、清澈的水池……一切都如此靜謐美麗。然而,這裡曾是一條垃圾渠。渠邊私搭亂佔成風、生活污水直排、死畜死禽亂扔、安全隱患嚴重。

對此,孫扎齊牛錄鎮爭取到援疆項目資金1524萬元,以龍渠爲突破口,完成改造750米,並對周邊區域進行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完成18條街巷近4公里道路硬化、綠化、美化、亮化。

“燈亮了,老百姓的心也亮了。”華麗說,整治贏得了羣衆的大力支持,羣衆自發退讓集體土地,拆除違建棚圈……這些,她都看在眼裡,“‘一處美’帶動‘一片美’。環境整治後,遊客變多了,不少百姓實現了就近就業,比如有的居民開始做起手工冰淇淋吸引遊客。”

“遊客來家裡坐一坐,喝杯水吃塊瓜,就能賺到錢。”讓伊犁喀贊其民俗旅遊街區居民海力曼·阿吾提意想不到的是,祖祖輩輩生活的老街區,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打卡點”。

古老的純木結構民居、各式磚石結構別墅……步入喀贊其民俗旅遊街區,就像是進入了一座建築博物館。在這裡,2萬多戶具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星羅棋佈,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等13個民族文化在這裡交融共生。

近年來,南京援疆工作組持續加大對喀贊其民俗旅遊街區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建成並開放吐達洪巴依舊居、石榴花展覽館,成爲全面展示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地標;推動旅遊景區服務提升,遊客中心、街區馬車等煥然一新,工作人員講解服務和演藝水平全面提高。今年9月,在援疆資金支持下,街區提升改造項目正式啓動,對景區內10棟歷史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新建伊犁傳統多民族庭院式風貌建築、非遺街巷,提升改造景區內馬車慢街道等,預計2026年10月完工。當前,喀贊其民俗旅遊街區有近2萬居民就近或居家就業創業。

“你們可以找找看,在這裡,每戶庭院裡都一定種着葡萄。”在距離喀贊其不遠處的六星街,講解員自豪地說。江蘇與新疆的情誼,正如葡萄藤蔓,在交織生長間,結出一串串飽滿碩大的團結果實。

【“數”讀援疆】

江蘇第十一批援伊幹部人才聚焦民生所需、強化幫帶提升,大力實施教育、醫療、民生提質工程。

始終聚焦教育衛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2023年共實施教衛提質項目98個、安排援疆資金10.29億元。2024年計劃實施教衛提質項目110個,計劃安排援疆資金9.5億元。

持續推進“職教組團”幫扶計劃、“萬名教師支教計劃”和“組團式援疆教育人才計劃”。採用“蘇伊組隊、疆內選拔、在蘇拉練”模式,積極指導受援地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參加國家、自治區技能大賽,累計獲獎110項,獲獎等級和名次均創歷史新高。

聯合州衛健委制定《伊犁州直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實施意見》,醫療團隊直接帶培本地醫生3.3萬餘人次,直接受益羣衆4.5萬人次。大力建設聯縣到鄉的互聯網醫院,受援醫院平均轉診率由4.12%下降到2.98%。

嚴格落實中央確定的80%以上資金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用於縣及縣以下基層的要求。選取10餘個鄉村重點打造一批特色鄉村振興發展示範點,引導和推動示範村莊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位一體”振興,助力富民增收。(程曉琳 許願 馮圓芳)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