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古鎮”?吹噓!這個江蘇的古鎮,真的如此不堪嗎?
梅里古鎮,坐落於無錫市的東南一隅,其悠久的歷史可回溯至西周時期,因此被譽爲“江南第一古鎮”。據傳,約三千兩百年前,西周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爲實現父王欲立三弟季歷爲繼承人的心願,與二弟仲雍一同以採藥爲由,夜遁江南,最終在梅里定居。他們在此地發展農耕、興修水利,將中原的文明火種播撒至荊蠻之地,創建了江南首個文明古國——勾吳。泰伯的謙讓與開拓精神,影響了大江南北、太湖之濱,使之逐漸成爲了禮儀之邦。勾吳古國曆經二十一代,直至夫差失國,共計六百餘年。
關於梅里的具體位置,古代的文獻如《吳越春秋》、《越絕書》及《皇覽》等均有記載,而後世的《括地誌》及《吳地記》則明確指出其位於無錫縣界的梅里村,此處尚存泰伯冢等古蹟。
步入古鎮,可探訪雄偉壯觀的泰伯廟,以及那擁有六根青石質地的石柱的頭山門,石柱高達六米,中間兩根雕飾雲龍紋,兩側則飾以仙鶴雲彩,此類古建築在國內極爲罕見。泰伯廟內,雖規模不大,卻供奉着泰伯的神像,以及句吳國曆代君王的塑像,儘管這些君王大多鮮爲人知,但亡國之君夫差卻名垂青史。他三年復仇,擊敗越國,卻因一念之差,相信了勾踐的投降,最終導致吳國被越國所滅。
勾踐爲雪恥,對吳地進行了殘酷的報復,儘管當時吳國的都城已遷往姑蘇(今蘇州),但梅里及百姓仍未能倖免。後傳范蠡助勾踐復國後,攜西施隱居梅里,勾踐因忌憚范蠡,圍困梅里,幸得范蠡與西施逃脫,勾踐盛怒之下,竟將泰伯城夷爲平地。
此外,古鎮內還有一條名爲“伯瀆河”的河流,原名“泰伯瀆”。據史書記載,泰伯初至梅里時,此地尚爲荊蠻之地,他傳授當地民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農耕技術,並親自帶領人們開挖了我國首條人工運河——伯瀆河,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在古鎮的另一隅,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如願禪寺,其門口正對着一面屏牆,正面書有“禪”字,反面則書有“佛”字。屏牆兩側各有一座亭子,左側亭內懸掛一口大鐘,右側亭則架設一面巨鼓,供遊客觀賞,但無法靠近。不遠處,一座丈餘高的銅塔矗立,塔角掛滿了鈴鐺,風起時,鈴聲清脆悅耳。
古鎮內,三條老街巷——梅花街、梅花浜、三讓街,串聯起了絲織坊、農耕園、琴坊等,展現了吳地的民風民俗。河岸邊,梅花與垂柳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江南水鄉畫卷。古鎮的建築古色古香,小橋流水,石橋靜臥,柳枝輕拂,別有一番韻味。
那麼如此古色古香,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古鎮,奪得了“江南第一古鎮”的稱號卻被資深遊友嗤之以鼻呢?答案:所謂的新建“古建築”太多了一些。
對於梅里古鎮內大量新建的仿古建築,確實引發了一些爭議與討論。一方面,這些建築在外觀上努力復原了江南水鄉的古樸風貌,爲遊客提供了一個感受傳統韻味、領略歷史文化的平臺。它們以精緻的設計、細膩的雕刻,展現了古代建築的精湛工藝,讓人彷彿穿越回了那個繁華的年代。
然而,另一方面,這些仿古建築畢竟缺乏真正的歷史沉澱,它們更多地是作爲一種文化符號和商業元素存在。與那些歷經風雨、見證歷史滄桑的古建築相比,新建的建築在情感連接和歷史文化價值上顯得稍遜一籌。它們可能無法完全還原古鎮原有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也無法承載那些代代相傳的故事與記憶。
如今的梅里古鎮,只不過頭頂着泰伯的名頭,吳國古都的名頭,才勉強算得上“江南第一古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