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江蘇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實施意見》

建設美麗江蘇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充分體現,是我省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實施意見》,這是美麗江蘇建設的新起點。江蘇如何在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7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佈會,對《實施意見》進行解讀。

彰顯“五個美”,展現新風貌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蔣巍介紹,《實施意見》確定美麗江蘇建設分三個階段:“十四五”深入攻堅,到2025年,美麗江蘇建設成效顯著;“十五五”鞏固提升,到2030年,美麗江蘇基本建成;“十六五”整體提升,展望2035年,美麗江蘇全面建成。

《實施意見》明確,美麗江蘇建設要彰顯“五個美”——

彰顯綠色發展之美。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使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並進成爲美麗江蘇建設的鮮明特徵。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構建未來產業體系。

彰顯自然生態之美。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抓好太湖治理、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促進人水和諧。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讓江蘇大地處處鳥語花香。

彰顯城鄉宜居之美。開展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讓人民擁有更美好的家園,讓村莊煥發現代氣息。

彰顯水韻人文之美。統籌推進長江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構築藍灣百里生態百里繽紛百里沿海岸線,建設黃河故道千里生態富民廊道,構建江淮生態經濟區湖羣綠心,彰顯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水韻江蘇”風采。

彰顯區域善治之美。圍繞深化生態文明基礎體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等方面,加快推出一批改革政策措施,形成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讓全面深化改革在美麗江蘇建設中彰顯獨特魅力。

讓“放錯地方的資源”變廢爲寶

廢棄物是一種可再生資源,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施意見》專章提出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要求一體化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和綠色製造,推進原材料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

“一方面,廢棄物循環利用可以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排放,大幅度減少碳排放,支撐高品質生態環境。比如從鐵礦石開始的長流程鍊鋼工藝,噸鋼二氧化碳排放約需2噸;而從廢鋼開始的短流程電爐鍊鋼工藝,噸鋼二氧化碳排放只需0.6—0.8噸。另一方面,廢棄物循環利用可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產出效率,有利於培育綠色循環的新增長點,有效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省發改委二級巡視員李義舉例道。

對此,省發改委瞄準當前制約我省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堵點難點,以問題爲導向,明確了2027年和2030年兩階段目標:到2027年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範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全面建立,各類廢棄物資源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總體居於全國前列。在推進機制上,突出廢棄物循環利用全鏈條管理,建立完善重點建設項目庫和資源回收利用重點聯繫企業制度。在產業定位上,體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優化全省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佈局。在實施路徑上,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提供有力支撐。

引領力、輻射力、驅動力“三力”齊發

綠色發展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環境領域成爲世界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競爭的制高點,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如何提高美麗江蘇建設的科技支撐?省科技廳副廳長趙建國表示,將重點增強“三力”——

加強重大原創性基礎研究,增強綠色發展引領力。今年省自然基金項目專門設立新能源和儲氫、深地與環境等專題,針對生態系統固碳機理和調控機制、環境系統低碳綠色重構原理等方向開展探索,在碳捕獲、利用與封存以及生態系統碳匯鞏固能力提升等方面,立項支持100多個重大項目,力爭取得一批突破性、標誌性和顛覆性成果。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增強綠色發展輻射力。面向可再生能源新型系統技術及裝備研製、氫能低成本高效製備和儲運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組織實施一批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圍繞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和數智控碳等方面,全鏈條、系統化組織一批技術攻關和應用示範項目,爲推動能源系統升級、低碳轉型發展及產業鏈綠色重構等提供技術支撐。

提升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能級,增強綠色發展驅動力。推動低碳智能燃煤發電與超淨排放等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環境工程、固體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高技術研究等2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出臺《江蘇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工作指引(試行)》,面向產業創新需求,建立全流程市場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綠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創新構建江蘇特色山水工程體系

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離不開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近年來,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空間全要素全方位服務保障美麗江蘇建設。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孫衛東介紹,全省共劃定陸海生態保護紅線1.82萬平方公里,劃定江蘇特有的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約1.47萬平方公里,覆蓋了60%以上的森林(林地)生態系統和50%以上的溼地生態系統。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共建成綠色礦山107家。

我省還創新構建以國家山水工程爲龍頭、省級山水示範工程爲骨幹、市縣級工程爲補充的江蘇特色山水工程體系。推進南水北調東線湖網地區國家山水工程建設,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69萬畝,有力保障“一江清水向北送”;制定省級山水示範工程中長期實施方案,全面啓動新一輪9個示範工程,提升長江、太湖、大運河和海岸帶等重點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完成長江干流沿線礦山生態修復面積超1.6萬畝,切實改善了沿江生態環境。深入推進太湖流域礦山國家示範工程,完成修復面積超2萬畝。全面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20個國家試點和16個省級示範工程,完成土地整治超40萬畝。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落實空間管控和環境保護相關要求,優化美麗江蘇空間格局。嚴格自然資源整體保護,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守住美麗江蘇安全邊界。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不斷提高利用效率、產出效益和綠色開發水平,提升美麗江蘇綠色指數。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繼續實施土地、礦山、海洋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夯實美麗江蘇生態本底。”孫衛東說。(吳瓊 宋明慧 劉詩涵)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