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失智症早發現早治療 可延緩退化5至8年

新藥問世,顯示失智症早期診斷及治療相當重要,有助延緩退化。圖/123RF

● 全世界每年約990萬人罹患失智,平均3秒有1人

● 較新診斷方式有兩種,正子斷層掃描、血液檢測

● 最新研究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

2017-202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有1人。明年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者人數也逐年增加,隨着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問世,更凸顯失智症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的重要性,至少可以延緩失智症退化5至8年。

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圖/王培寧提供

正子掃描 具有高準確性

目前較新的診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類澱粉斑的「正子斷層掃描」(PET),因爲類澱粉斑是屬於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病理變化,會在大腦產生特殊病變,如果自覺已經有症狀,而且大腦影像檢查發現有類澱粉斑,後續認知功能持續退化的機率高,速度也較快,因此正子斷層掃描具有高準確性;另一種則是「血液檢測」,透過檢測血液中的類澱粉以及濤蛋白的濃度,也可診斷阿茲海默症。

不只是阿茲海默症,其他類型失智症的診斷也在發展當中,主要也是利用腦部造影和血液檢測的方式來進行。

新藥問世 輕度失智福音

王培寧指出,以前會覺得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卻沒有任何有效的藥物可治療,只能提醒患者調整生活或是運用非藥物處方箋來延緩失智症退化,但近兩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通過兩種去除類澱粉斑的藥物,這兩種藥都是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做治療,也就是趁着症狀還很輕微時服藥,如果病程已是中期或晚期,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很明顯,例如神經細胞死亡比例太高或是發炎反應已經太嚴重,此時給藥就起不了作用。

「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非常重要。」王培寧強調,有些患者例如高學歷背景的病患,會想辦法掩蓋自己的失智症狀,反而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所以還是要勇敢循着正規管道就醫。

遠離失智 多動腦多活動

要遠離失智症威脅,許多失智症徵兆必須注意。王培寧說,從走路姿勢可判斷失智症風險,大腦的疾病會影響動作的功能和速度,造成步態上有些變化;最新研究也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因爲該有的聲音或視覺的刺激不夠,而加速大腦退化,尤其中老年人常發生視力和聽力問題,過去沒有特別重視,現在應該正視,其實很容易改善,民衆不要輕忽。

如何預防失智症上身?王培寧強調,民衆在日常生活中應留意慢性病的控制、多動腦、多活動等。在運動方面,要結合有氧運動跟肌力運動;飲食方面,可採行地中海型飲食、麥得飲食;多參與適合自己的社交活動,趨吉避凶,遠離失智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