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縣府推網具消毒示範 養殖業有感
嘉義縣政府首度推出「網具消毒示範」計劃,透過縣養殖漁業生產區協會補助漁友,在池邊設置大型水桶及消毒液,在捕撈前先進行網具消毒,降低病源進入魚塭的機會。(張建成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嘉義縣政府首度推出「網具消毒示範」計劃,在網工下池捕撈水產前,要求先進行網具消毒作業,以降低病源進入魚塭的機會,建立起養殖業生物安全防線。(張建成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近年養殖業者發現,魚塭翻池或收成後,放養魚類有時會生病、死亡,加上曾在漁網採檢到病毒,推測可能是網具未消毒,導致疾病在不同魚塭間傳遞擴散;爲此,嘉義縣比照畜禽場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從9月起試辦「網具消毒示範」計劃,因業者反應良好,縣農業處已規畫明年持續推動,希望透過把關網具讓疾病難越雷池,將網具消毒形塑成養殖漁業生物安全防線之一。
執行「網具消毒示範」計劃的嘉義縣養殖漁業生產區協會執行長陳泓碩說,僱工撈魚產行之有年,疑似受極端氣候影響,病毒暴發速度快,這幾年陸續有養殖業者發現,就算養殖池已進行消毒,魚類還是被感染,經過進一步追查,懷疑網具可能是病源之一。
陳泓碩說,網工有時一天要撈3、4池,但網具並未消毒或曝曬,一旦漁網上有殘留病毒,就會把病菌帶到其他魚塭。據觀察,一般2至3天就會發病,尤其烏魚、鱸魚、臺灣鯛等魚種多半要經過2至3次收成,可能第1批打撈完,第2批就生病。
農業處漁業科長張建成說,養豬、養雞業重視生物安全防疫,力求不要把疾病帶入場內,養殖漁業則屬開放式,管理上不易落實,鑑於近年氣候變遷、育成率不佳影響水產收成,如能控制病源體進入魚塭,業者就能減少損失。
張建成說,一般要分池、分魚或收成時,業者會聘網工前來打撈,大件漁網重複在不同魚塭使用,病源就會污染水體,經接洽網工得知要自主消毒有難度,才決定補助業者設置大型水桶及消毒液,捕撈前先讓網具浸泡在消毒水裡5至10分鐘,多一個動作,多一分保障。
張建成說,首年示範補助20戶漁友,實地到池邊瞭解後,不管是養殖漁民或網工都非常有感,因此明年會再延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