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亞洲」當紅 國際譏笑怎麼管的了?
(從東亞地區加密貨幣交易品項分析,臺灣、香港、中國市場「長的最像」。資料來源/Chainalysis)
網路世界把加了「#」的用詞,視爲引人關注的焦點。現在,國際間流行「#CryptoAsia」( #加密亞洲),認爲亞洲纔是最愛炒作加密貨幣的市場,監管法規也是最難以捉摸的地方,經常無視於國際間的共識法規,混亂的現象有擴大跡象,引發部份金融機構對虛擬資產的退縮。
加密調研機構Chainalysis報告顯示,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間,亞洲市場佔全球加密貨幣活動的43%,交易額達2,960億美元,而Chainalysis研發的加密資產《2021年全球採用指數》中,亞洲國家的越南、巴基斯坦和印度,排名全球前三名。
以印度爲例,加密採用率和採用率已從2019年的7%增加到2021年的18%。而從Chainalysis報告也可以看出,東亞地區加密貨幣的交易品項分析,臺灣、香港、中國市場「長的最像」,交易量佔比最大的三大加密貨,排序上同樣是以太幣、穩定幣、比特幣。
金融網媒FinAsia也統計,2021年1月1日到2022年3月2日期間,在亞洲與加密相關的熱門話題標籤,包括#nft、#bitcoin、#nfts、#crypto、#bsc、#nftgiveaway、#btc、#eth、#nftcommunity和#airdrop,每個熱門字都代表了一個炒幣的小空間,諸多實際數據均表明,亞洲的炒幣瘋是真實的。
包括現在的NFT炒作,加密資產在亞洲不同市場面臨不同的管理作法,日本由31家當地加密交易所組成的自我監管機構「日本虛擬和加密資產交易所協會」(JVCEA)負責;中國大陸則是把加密貨幣所有相關的業者全部趕出中國市場;臺灣則由金管會頒佈「虛擬通貨平臺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是新臺幣計價之虛擬通貨商落實KYC的準則,認定NFT是數位藝術商品,實際管理行業的「虛擬通貨平臺及交易業務事業」行號代碼,經濟部商業司到現在都不敢通過。
國際組織和美國監管單位對於加密資產的監管,3月底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美國財政部最新宣佈,透過金融機構帳戶,要把加密資產的投資活動連結海外帳戶稅收遵從法,即俗稱的肥咖(FATCA)條款,規範共同申報準則(CRS)課稅,且進一步依據資訊交換及申報框架(CARF)搭建跨國防線,有意同時視爲「需申報的金融資產」,交易課稅更不能跑不掉!
業者指出,交易課稅是國際間對加密資產最明確的監管,臺灣亦有貨物稅等規範,但是太多炒幣者「人在臺灣,交易在元宇宙」,大多數亞洲炒家也是如此,亞洲監管機構在採用國際規範準則又動作太慢,實在不懂怎麼管的了?!
過去一直在領頭衝刺加密市場的新加坡,官方現在先從「管的了」的金融機構下手。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就擔憂投機炒作太囂張,原本已拿到特殊執照的星展銀行也跟進宣佈,零售加密貨幣產品的推出暫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