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格局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優化區域開放佈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專家表示,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

中歐班列跑出“加速度”。7月10日,一列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的列車從武漢吳家山站駛出。這是今年以來全國累計開行的第1萬列中歐班列,“破萬列”時間較去年提前19天。

外貿進出口再創新高。今年前7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4.83萬億元,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月度增速連續4個月保持在5%以上。上半年,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東北地區等多個區域多個省份外貿規模創下新高,西部地區外貿增速位居四大板塊之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起步,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漸由沿海延伸至沿邊、沿江和內陸地區,區域佈局不斷優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深入實施,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斷推進,我國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開放質量實現新提升,開放平臺取得新突破。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賈若祥表示,隨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我國正在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尤其是沿邊地區由原來的開放“邊緣”變成開放“前沿”,內陸地區也在積極推進開放高地建設,爲我國從更大範圍、更廣領域統籌資源和市場開拓了新空間,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加快塑造。

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

商務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22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1039.6億元,進出口總額4.1萬億元,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佔全國20.8%的外商投資和19.5%的進出口。

2013年以來,我國分7批設立了22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堅持大膽試、大膽闖,推出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形成了許多標誌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目前國家層面已累計複製推廣349項制度創新成果,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示範引領作用。去年,我國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目前,首批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試點措施已全面落地,上海自貿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總體方案正在加快實施。

《決定》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朱冰表示,要在十年建設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貿試驗區建設質量,強化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功能,更好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更加註重改革系統集成,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積累新經驗。

據介紹,下一步,商務部將推動自貿試驗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先行先試和集成探索。加強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提升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功能。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綜合性文件,將集中推出一批引領性、集成性改革舉措。深入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在重點領域開放方面,將深入研究依託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等對外開放,以外商投資准入和跨境服務貿易兩張負面清單爲重要抓手,推動相關服務領域的率先開放。

此外,加強全產業鏈集成創新,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將支持各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深化差別化探索,充分發揮產業基礎好、集聚度高、創新力強的優勢,圍繞大宗商品、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海洋經濟等重點領域,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爭取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形成更多制度化的創新成果。

優化區域開放佈局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要立足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深度融合、兩類規則有效對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副主任楊長湧認爲,這就要求在相關體制機制改革中加強統籌謀劃,將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更好結合起來。既要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又要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發揮開放前沿的輻射帶動作用。

賈若祥認爲,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要優化我國開放平臺功能和佈局,依託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開區、國家級高新區等各級各類功能性平臺,加快形成多極點支撐、多層次聯動、網絡化發展的區域開放平臺;要暢通開放通道,加快推進國內大通道與對外開放大通道的有機銜接,爲貨物貿易、人員往來提供便捷支撐;要優化開放環境,着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更好服務和支撐新發展格局。

“沿海由於獨特的區位、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在開放方面的先發優勢,是區域開放的‘領頭羊’。沿江、沿邊、內陸開放由於起步較晚,在開放平臺、開放通道、開放環境上與沿海地區有着較大的差距,優化區域開放佈局,要聚焦高水平開放的要求,將鍛長板和補短板結合起來,推進形成與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相一致、與不同區域發展實際相適應的區域開放佈局。”賈若祥說。

楊長湧表示,我國不同區域開放的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存在明顯差異,要以此爲基礎來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比如,沿海地區開放起步早,重點要鞏固開放先導地位,在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增強示範引領作用。內陸地區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較大,重點要強化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腹地功能,形成若干支撐保障能力強的通道樞紐和要素集聚能力強的開放平臺。沿邊地區開放則要着重發揮好內引外聯作用,對內增強輻射,對外加強聯通。

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如何看待區域協調與對外開放的關係?賈若祥認爲,高水平的區域協調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互促互進的,高水平的區域協調能夠爲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有力支撐,而高水平的區域開放又有利於促進高水平的區域協調,兩者共同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紮實支撐。 (經濟日報記者 熊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