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爲有效融資需求營造積極宏觀政策環境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資金空轉的成因是複雜的,如果簡單歸咎於企業追逐套利、銀行爲了完成考覈任務違反商業規律和監管規定,則僅止於淺層原因的探究。
儘管有些企業的確存在利用資金成本和收益“倒掛”賺取利差,但亦有不少企業只是通過壓縮負債、存款定期化等方式實現利息淨收入,這與低貸高存主動賺取額外利息收入有着本質不同。然而,這些行爲的背後,雖有資金環境寬鬆、銀行吸存放貸任務重等誘因助推,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企業投資收益下降、預期減弱等導致的有效融資需求偏弱,這是經濟轉型帶來的“陣痛”。
人民銀行在近日國新辦發佈會上提出,中國的經濟更爲“輕型化”。從金融資源爲實體經濟服務的模式變遷角度看,如果說過去的經濟增長模式離不開債務驅動,那麼未來輕型化的經濟模式就需要更多依靠股權驅動;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需要更加均衡,才與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更爲適配。
對銀行和企業等微觀主體而言,經濟轉型過程中行業“大洗牌”不可避免。銀行靠規模擴張提升盈利水平的日子愈發難以維持,甚至盈利能力會被規模“反噬”,調整資產結構、向精益化管理要效益日益重要。企業則面臨着在“低垂的果實摘完”後,通過尋找新的商業機會、技術升級等方式實現破局突圍的挑戰。
微觀主體的這些轉型皆非易事,在企業爲生存而奮鬥的時候,宏觀政策能做的還有很多。儘管存在資金空轉,但在有效融資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避免資金沉澱空轉並不能靠擡高利率來解決,相反,需要繼續維持低利率環境,有必要時甚至要繼續引導利率下行,爲有效融資需求提供適宜的資金環境。
金融政策方面,則需要在保障金融機構市場化、商業可持續經營的大前提下,以正向引導激勵的方式,鼓勵金融資源更多流向經濟轉型所需要的領域,避免金融機構爲完成所謂的考覈任務而扭曲資金配置。
財政政策同樣可以發揮更爲有效的作用,在低通脹水平的當下實施更積極有爲的調控,將更多財政資源用來改善民生和社會福祉,減輕居民和企業的後顧之憂,抓緊謀劃實施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以調控和改革雙輪驅動,助力經濟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