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雞胸肉月銷12萬片!卜蜂營收連5年新高 老董鄭武樾親吐「投資未曾失敗秘訣」
攝影/劉鹹昌
【撰文‧徐采薇】
連5年營收創新高,畜牧大廠卜蜂總能準確嗅出市場趨勢,並大膽投資,這一切,其實與它的「身世」有關。
超商、賣場的貨架上,從即食雞胸肉、熟食料理到炸物,這一個個生鮮產品,都是來自飼料與肉品大廠「卜蜂」。
「我們沒有廣告,也不去參展,品牌力是幾十年商譽打下來的。」今年88歲,卻仍日理萬機的卜蜂董事長鄭武樾說着,語氣滿是自豪。
在他的帶領下,臺灣卜蜂營收已連續5年創高,2023年營收爲292億元,稅後淨利22.7億元,而這樣的好成績也反映在股價上,最高達106.5元,寫下歷史新高紀錄。
攤開卜蜂事業版圖,從飼料廠、畜牧場、分切廠到食品加工廠等一應俱全,三大業務飼料及加工性熟料、農畜牧肉品與消費食品,亦均衡發展,約各佔營收比重三分之一。
「我投資到現在還沒有失敗過。」鄭武樾自信地說,而讓他屢戰屢勝的關鍵,除了經驗老道,還有來自海外的資源。
抓海外趨勢 優化爲在地口味
事實上,成立於1977年的臺灣卜蜂並非本土企業,而是泰國、臺灣混血。其母公司爲泰國正大集團,主要從事飼料及加工性熟料製造銷售,雞肉、豬肉、鴨肉之飼育屠宰,臺灣卜蜂則爲泰國和臺灣股東合資的公司,泰國股權佔近4成,鄭武樾則爲公司最大個人股東。
「既然合資,應該把對方的優點納入自己的經營,少走冤枉路。」鄭武樾不諱言,泰國卜蜂規模龐大,連泰國7-ELEVEN、好市多等通路都握在手中,商品還外銷歐洲、日本等地。
儘管臺灣卜蜂資金獨立運作,但他們經常與泰國母公司交流海外客戶的消費趨勢,早一步抓住市場先機。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2018年,卜蜂推出即食雞胸肉,單月就繳出銷售逾12萬片的好成績。
「雞胸肉口感偏柴,以前沒人要吃⋯⋯。」鄭武樾回憶公司內部評估情形,直言這個靈感其實來自泰國母公司出口產品到日本的銷售數據。
原來,當時日本因女性族羣訴求健康,開始選擇高蛋白又低脂的雞胸肉,作爲減脂餐,而向泰國大量訂購雞胸肉。
「我們知道後也跟着賣,後來愈來愈多人做,我們又增加泰式風味、越南風味等,增加選擇性,營業額也隨之上漲。」他說明。
疫情間,卜蜂更進一步洞察到居家烹煮的需求,將品類擴增至符合大家庭、小家庭到單身族的產品。「我們不會只依樣畫葫蘆,也會透過自己的研發團隊改良成臺灣人偏好的口味。」鄭武樾指出,舉凡卜蜂的燒烤雞翅、炸雞塊、萬巒豬腳等,都是極具臺灣特色的產品。
目前,卜蜂每年能生產近3千噸即食產品,品項多達千種,無論產量、品類都是全臺食品廠之最。
不只如此,作爲畜牧業一條龍大廠,卜蜂更堅持每年投資20多億元擴產。光是今年,飼料、養殖、屠宰與加工等產線都有增加產能,另外,冷藏生鮮肉品的鹽水廠、南投旺來園區的自動化冷凍倉儲等,都將陸續投產。
生產到加工 全產線均衡擴張
鄭武樾指出,正因卜蜂是垂直整合的一條龍廠商,所以下游末端商品需求增加時,勢必帶動上游原料跟着擴產,所以每年生產到加工端的產線都是均衡擴張。
「垂直整合可以避免很多浪費、利潤更高,若從飼料、養雞等從頭到尾自己來,約可省下六成成本。」大武山牧場營運長魏毓恆分析,卜蜂全方位的發展策略其實也和規模經濟息息相關。畢竟大廠自己創造需求,和純粹銷售飼料相比,不僅銷售更穩定,還能確保源頭品質,末端商品的價格也更具競爭力。
不過,也不是每次擴產都那麼順利。鄭武樾坦言,最難的,非養雞場、養豬場莫屬。
事實上,養雞、養豬場因爲排泄物處理難度較高,容易產生異味,並衍生疫病問題,導致不少居民抗議企業建廠。後來,卜蜂改變策略,轉而收購當地無人接手或荒廢已久的飼養場,並自己添置設備,或是以契作方式,提供飼料、小雞給飼主,再整批買進。
「無法控制大環境,只能控制自己的成長步伐。」鄭武樾坦言,氣候變遷、戰爭,紅海航運危機、電價到勞工成本等,每個因素都可能導致成本增加,但面對局勢,他堅信,只要做好本業,卜蜂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鄭武樾更預告,卜蜂的下一步,要瞄準銀髮族市場,「老人健康食品一定要去做,健康是符合時代需要。」他用一貫自信的語氣,訴說着下一個市場先機。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423期)
延伸閱讀》
勞保年金給付調幅創新高,90萬勞工準備收錢!每月多領「這麼多」…何時請領退休金最划算?
MIT科學家研發全新水泥製程,臺泥、亞泥可借鏡的超低碳水泥,關鍵在這兩個溫室氣體來源
媽媽還沒過世,大哥大嫂竟把她的房子賣掉!1例子告訴我們:自己的東西,要簽署書面借名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