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袁隆平院士

我們這一代人,大約從出生起都沒有試過捱餓的滋味。

可能有人會反駁,自己的愛豆減肥,一個月都沒見過米。

但你知道故意減肥跟沒有辦法吃飽的區別嗎?前者是隨時可以停下來的,真受不了還能隨時吃點別的來補充英語,但後者,常年累月,一眼望不到頭的飢餓,都不知道哪天是個頭,那種無力的匱乏感,都能隔着語言和文化背景傳遞出去,不然莫大師怎麼會被炸藥獎看上?

小時候我看過很多描寫六七十年代匱乏年代的小說,也看過很多描寫民國時候上海灘風花雪月的小說,以致於產生了一種錯覺:民國時候的生活還要好過困難時期。

等到後來明白道理才知道,民國時期知識被壟斷了,普通人獲得文化的成本非常高,只要擁有一點文化,自然就能高人一等,高人一等的人可能會落魄,但很難窘迫到餓死的地步,即便真的到了那一步,他便屬於整個文人階層裡的殘次品,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流傳度高的作品傳世。

新中國有相當長時間不富裕,口糧緊缺,於是國家採取了一種壓縮配給的方式,設法讓絕大多數人能夠勉強活下去。

當時的平均思想、集體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所以無論是自命不凡的知識分子,還是普通民衆,都出於同樣的匱乏中。

解放後的全民掃盲運動讓知識變得沒那麼稀缺,但很多人獲得知識的途徑是看前人寫的書,書上那種屬於文化人的優越感,以及中國幾千年尊重知識的傳統,讓許多愛多想的人感覺格外不適應。

所以後來傷痕文學、河殤派一度十分盛行,很多人都覺得有問題,但大部分其實是很難說出來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解決十幾億中國人吃飯問題是個相當系統化的工程,糧食高產豐收背後有太多東西了。

但凡是個種田的人都知道:土地、種子、灌溉、化肥、農藥缺一不可。

毛爺爺時代全中國開始大規模開荒、靠着人拉肩扛興修水利工程,讓大量的旱地變成了水澆地,整體耕地面積大幅攀升。

70年代中後期,中國化肥行業出現井噴式增長,連帶着糧食產量也節節攀升。

上圖是我在網絡上找到的一張圖。

當然,一說到農藥化肥,肯定就會有一堆環保大神跳出來反駁,義正言辭的的指出農藥化肥是如何不健康。

世界上的事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你要養活十幾億人,讓大家不僅吃得飽還得吃的好,受自然條件制約,中國的可耕種面積還不及隔壁印度,看看中下層的印度人,到現在還處於半飢餓狀態中,就這樣,爲了滿足上層地主老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量糧食還得對外出口。

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當然要追求更好,更健康的生態農產品,但第一要緊的事難道不是要保證十幾億中國人手中有糧?

昨天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歲。

網絡上一篇哀悼聲裡,也夾雜着許多莫名其妙的聲音,有兩位話說得非常難聽的網友已經被行政拘留了,但還有一些,話說得沒那麼難聽,比較理中客式的責怪大家不該過分拔高袁院士。

我前面寫了一大堆,其實也是想說明,養活十幾億中國人不是僅靠一個袁隆平院士就能解決的了。

他不能解決開荒、修水利、生產大量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的問題。

哪怕就是在育種上,中國的雜交水稻之所以高產,被廣爲推廣,也不可能僅僅是袁先生一人的功勞。

正如大禹治水,你大可以痛罵大禹不過如此,治水的是廣大羣衆,還離不開領導的支持,憑什麼把功勞放在一個人身上?

雜交水稻跟青蒿素一樣,是特殊歷史時期,一羣人羣策羣力的結果。但諾貝爾獎獎給了屠坳坳,你覺得她不配嗎?其實用青蒿也是古醫書裡的想法,但爲什麼那麼多人裡,就她做出了成績?

同理袁隆平院士,當時許多人都在搞雜交水稻技術,還有人比袁先生更早出成績,在論功勞的時候,大多數人認爲袁先生功勞最大,因爲他是這個項目的學術帶頭人。

雜交水稻和青蒿素一樣,對整個世界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青蒿素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雜交水稻養活了更多的人。

我認同功勞屬於集體,功勞屬於時代的說法,但我也認同那些不負時代,克服困難,勇於實踐的帶頭人。

一些人吃得飽飽的,鍵盤一敲,憤世嫉俗又自命不凡的想法都冒出來了,總想着出來主持公道,便把矛頭對準了袁院士。

因爲當時我剛好當時短線操作了一下這隻股票,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當時總在媒體上看到袁隆平先生的消息,我對農業不太熟悉,一直以來還以爲中國的種業早就走在世界前列了。

因爲大北農的事,特地跑去搜了一下關於種業方面的知識。

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原來中國的種子行業除了少數幾個品種以外,大部分都攥在外國企業的手中,特別是幾家大的美國企業。

少有的幾個還算能獨立自主的種子品種裡其中一個就是雜交水稻。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裡再三強調要結局種子安全問題,種源“卡脖子”問題已經嚴重到了國家最高經濟工作會議裡不得不一再強調。

爲什麼大北農鬧出來玉米間諜的新聞?因爲我國本土玉米種子跟國外同行一比起來,實在相差太大,按照業內的說法,差不多有二三十年的差距。

假如沒有袁隆平帶頭搞出來的雜交水稻技術,到時候連我們的主糧水稻種子都卡在外國人手上,你覺得打起經濟戰來,那些一肚子壞水的外國人幹不出中國春秋時都幹過的老戲碼?用有問題的種子打擊基礎農業?

到時候全世界的資本家們聯合起來,瘋狂的擡高農作物的價格,就問問餓着肚子的你還有沒有力氣敲着鍵盤挑三揀四?

中國兩種主糧:小麥和大米種子,現在基本都能自給,但據說已經有些地方開始試種國外的小麥種子,效果不錯。

難道看到這裡,還能心安理得的看不起袁隆平院士?

農業本來就是個不賺錢,辛苦行當。

隆平高科並非是袁院士的產業,即便真的是,那又如何呢?

爲了鼓勵中國種業自主,我作爲一個資深韭菜,真的願意在資本市場上爲解決問題的人發紅包。

爲什麼整個農業板塊,就一個袁隆平先生被老百姓們所熟悉?因爲一代人對飢餓的記憶太深刻了,大家總希望有人踩着五彩祥雲從天而降,神奇的解決所有問題。

你對每個人解釋,大禹治水功勞不在大禹,雜交水稻功勞不在袁隆平,老百姓吃飽肚子不在雜交水稻,這有意義嗎?

因爲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連靜下心來老老實實的研究一遍六位數的發財代碼都沒耐心,你讓他在一大片田裡,無數個稻穗裡選一個有可能的方向,那不是要了親命?

既然你做不到,就對那些做到的人多點尊敬,有何不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袁隆平死後哀榮能激勵那些有能力,有耐心的後來者在卡脖子行業裡砥礪前行,這有什麼不好呢?

你們非要較真,就爲了顯得自己格外清醒?你倒是有本事,哪怕是到孟都山去,把帝國主義的核心機密偷過來啊,我也服了你是條好漢。

這幾天深圳天氣很熱,大太陽底下,出一次門幾乎就廢了半條命,我還算是年富力強吧,想想看,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常年在高溫高溼的稻田裡搞研究,難道人家只是爲了養家餬口嗎?

以他當時的身份地位,在空調房裡被一大羣人伺候着,風吹不着雨淋不着,有大筆國家津貼拿着,何至於下田摔倒,最終搞垮了身體因此離世呢?

假如客觀的評價袁隆平院士的貢獻,說他以一己之力養活了中國人,這當然是太誇張了。

但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奮鬥在精英們看來很LOW的農業裡,這種執着的精神,難道不值得人尊敬嗎?

正是無數個有名的、無名的袁隆平院士,勠力同心,不停的攻克那些壓在吃貨頭上的生產力大山,才讓鍵盤前的我們能吃飽吃好。

很多人一天到晚各種挑剔,其實真就是吃太飽撐得。

袁老爺子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