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古人”會議扎堆開 是“傍名人”思維在作祟

針未尖

近年來,“紀念劉備託孤××××週年”“紀念張飛××××週年誕辰”之類“紀念古人”的會議多次衝上熱搜,引發社會關注。一些地方爲打造文旅IP,紛紛選擇從古人“下手”。在相關“紀念古人”會議帶動下,一些自媒體還炮製出“紀念潘金蓮開窗×××週年”“紀念孫悟空誕生××××週年”之類荒誕不經的會議事件。儘管一些會議最終沒有辦成,但也在輿論場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很多古人是可以紀念的,今人紀念他們,是爲了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比如每年端午節,千家萬戶糉子飄香、大江大河龍舟競渡之時,我們會紀念屈原,緬懷他的優美詩章、高潔人格和愛國之情。但紀念古人,要講究爲何紀念、值不值得紀念、怎麼紀念等,要“師出有名”實事求是,研討的話題也需要有深度,而非草率行事,要有嚴肅的態度,而非譁衆取寵。

而打着“紀念劉備託孤××××週年”“紀念張飛××××週年誕辰”之類旗號召開的會議,明顯太過隨意。比如召開“紀念劉備託孤××××週年”會議,硬要從這一典故中挖掘“文化意蘊”“現代價值”“人才思想”“政治格局”,實在有些牽強附會,難逃爲紀念而紀念、爲開會而開會之嫌。

以幾百年前、一兩千年前的古人“託孤”“誕辰”“仙逝”等爲噱頭,舉辦形式大於內容的“紀念古人”會議,也有巧立名目之嫌。君不見,承載着多種不應有功能的某些學術會議,讓被邀請者不堪其擾。在各種巧立名目的“學術泡沫”中,有人以學術研討之名行吃喝玩樂之實,有人甚至從中大發橫財。如果像這樣“紀念古人”,不僅是膚淺解讀歷史文化,涉嫌褻瀆學術研究,還可能勞民傷財,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

一些地方爲何熱衷於“紀念古人”,甚至默許、縱容自媒體炮製各種稀奇古怪的虛假會議?說穿了,還是“傍名人”思維在作祟,是想借“古人”的影響力提升本地知名度,試圖以此推動文旅發展。一些地方爭搶“名人故里”,幾乎把“老子故里”“大聖故里”“哪吒故里”“西門慶故里”“花木蘭故里”等搶了個遍,以爲藉此可以促進地方旅遊,帶動經濟發展,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徒增笑柄。

實際上,“紀念古人”也好,爭搶“名人故里”也罷,很多會議、活動帶來的實際價值並不大,搞不好還可能弄巧成拙。比如,史書對張飛的誕辰並沒有明確記載,僅憑考證或拿小說當歷史就“紀念張飛××××週年誕辰”,多少有些荒謬,不但於古人不尊,也於公衆不敬,這樣的紀念會議不如不開。組織這樣的活動,一旦口碑“翻車”,只會給地方文旅發展造成傷害。

當下,文旅市場競爭激烈,文旅產業發展,口碑就是生命線。與其依賴“紀念古人”會議等過度營銷手段,不如對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的資源進行科學開發,更可能吸引旅遊人羣。一個地方若沒有先進的、契合實際的文旅發展理念和措施,即便有多麼響亮的古人可“傍”,也是隻有噱頭沒有看頭,難以開發成一座“金礦”。

針對“紀念古人”會議扎堆開的亂象,各地應依法依規加強審批,加強財務監督,提高監管透明度。多部門去年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論壇活動規範管理的通知》提出,黨政機關及其直屬單位論壇活動的審批實行總量控制、嚴控規模、厲行節約、注重實效等原則,防止形式主義和鋪張浪費。這也應當成爲舉辦各種紀念會議、活動的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