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青島,正在被頭部房企放棄?
3年前,2021年年底,濟南樓市如火如荼,各房企成績單耀眼無比。
那一年,濟南市場前六名,全部過了百億。分別是:萬科、融創、中海、龍湖、綠地和恆大。
另外,前十名全部都是外來頭部房企,華潤、碧桂園、金茂等。
然而,2024年前八個月的業績排行,濟南本地房企迴歸勢頭明顯。
銀豐、濟高控股、濟南城投、歷下集團等都殺入了前十名。幾年前,這幾家企業,對投資地產可沒興趣。
令人唏噓的是,今年,不少頭部房企已經從排行榜上消失。其中,有一些已經“放棄”濟南市場。
更有甚者,正在逐步放棄山東市場,包括青島、煙臺。
1、知名頭部房企,風光不在
2021年,融創在濟南幹了接近150億,在山東實現了濟南、青島齊頭並進的雙城模式。
如今,融創完全放棄了這兩個城市。甚至於西海岸新區的大量存儲,比如星光島某住宅地塊都被拍賣了。
同樣,龍湖和碧桂園情況類似。
那時候,憑藉“高槓杆、高週轉、強擴張”策略,在房地產高歌猛進的那個時代,知名頭部民營房企也迎來了黃金髮展期。
如今多數還有拿地實力的房企,都在重倉南方市場,江浙滬、廣東等一二線城市。比如,已在濟南市場近乎於隱身的融創,仍然在上海奮戰,熱銷,業績還不錯。
看看山東市場,以濟南和青島爲例,很多佈局多年的頭部房企不斷在做減法。
萬科不僅放棄了濟南,連青島、煙臺也放棄了。僅剩的一些尾盤,艱難去化中。2023年,萬科在山東沒拿一塊地。
恆大和碧桂園屬於棄療型的;世茂、旭輝,中南、中駿、金科、藍光等外來房企還在掙扎中,但已經不可能在濟南繼續拿地了。
龍湖很有意思。說它正在放棄濟南,因爲龍湖在濟南的市場份額不斷下跌,從百億到僅剩零頭,肉眼可見。
但龍湖去年還在濟南補倉了,目前西客站項目業績還不錯。
最近兩年,龍湖在山東,基本就是去化庫存,先放棄煙臺,再放棄青島。最輝煌時候,龍湖山東有三家城市公司,現在僅剩一家了。
中海的路線和龍湖相似。先是放棄了煙臺和威海,進行合併、裁員。
去年,中海在青島和濟南分別拿了27.9萬平、17.3萬平土地。持續在濟南拿地,這也是中海仍能霸榜濟南樓市的原因。
能看得出,龍湖和中海雖然還在濟南、青島市場奮戰,但明顯謹慎了很多。
不拿地或者謹慎拿地,庫存不斷去化,很多房企開始縮減在山東的人員規模等。
比如,華潤、金地、中駿、龍湖、新城、碧桂園等,有的把濟南青島合併成了山東公司,有的把青島降成事業部,有的取消了濟南分公司……
2、這真是一個圍城!
四五年前,多家頭部房企,轟轟烈烈地殺入山東,首選濟南和青島,其次煙臺、威海。如今,不少房企已黯然離場。
能做到體面撤出的,很少。這像極了年輕人往大城市蜂擁,遭受挫折打擊之後,重回夢開始的地方。
在濟南,在青島,也見證了諸多頭部房企的崛起和衰敗。衰退過程中,總會伴有陣痛和意外。就像這幾天熱度很高的新城控股。
王老闆出獄後,雷厲風行,某副總裁、某區域總經理先後被送進去了。
萬科濟南前老總上半年也被帶走了。
當外地頭部房企,經過大洗禮之後,讓出了山東市場。雖然,市場整體下滑,蛋糕小了,但還是有機會的。
這不,一部分本地房企,開始佈局;還有一部分平臺公司,在關鍵時刻託底。
濟南這邊,本土民營房企就是銀豐地產,濟南銀豐玖璽城,穩定輸出;鑫都置業、瑞馬集團、衆成、東海集團等省內房企,也在濟南有佈局。
今年,濟南市場很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平臺公司的崛起。這裡面有被迫成分,但至少比“跑路”房企強很多。
像濟高控股、濟南城投、歷下集團等市場份額已經很高了,排行榜上很顯眼。
青島市場,海信地產和海爾地產,依然強勢;和達、青特、天一、瑞源等本地房企還是中堅力量;外來房企,金茂、保利表現還不錯。
青島樓市也有本地國企的身影,比如,北岸控股、地鐵置業、國信集團等。但青島國企市場佔有率沒濟南平臺公司高。
不得不說,濟南的平臺公司是真下血本拯救市場。比如,濟高控股,獨立操盤了多個項目,同時還跟保利等房企合作開發,冉冉升起中。
還有一個細節。省內房企對青島市場仍然有濃厚興趣。
來自淄博的金鼎智達,兩年“抄底”青島三個地塊,甚至跑到嶗山高價拿地,勇氣可嘉。
東營的海通在青島城陽也佈局了一塊地……
市場再差,也擋不住“嚐鮮”者。當然,也有從青島市場悄然撤離的。
你看,昔日濰坊大佬恆信、日照大佬安泰,在青島嘗試兩個項目之後,立刻就消失撤出了。
各位,咱們何嘗不是如此?經常,自己親自撞了南牆,才知道疼。
四年前,地不好拿,房子好賣;如今,地好拿,房子不好賣……
一個不能穩定、持續的市場,誰都發怵。
購房者,害怕買了虧;房企,擔心拿地陷進去。
你說,路在何方?